儿童厌食可通过饮食调整(规律进餐、控制零食)、心理行为干预(营造良好氛围、行为疗法)、运动干预、病因治疗(疾病、药物因素)及特殊人群(婴幼儿、大龄儿童)注意事项来改善,饮食要多样规律、控制零食,营造轻松进餐氛围并树立榜样,用奖励等行为疗法,增加活动量,治疗原发疾病和调整可能致厌食药物,婴幼儿按需喂养添加辅食保安全,大龄儿童关注心理与合理安排饮食。
一、饮食调整
1.规律进餐
对于儿童,应制定固定的进餐时间和地点,一般每天安排3-4次正餐和1-2次加餐。例如,早餐可安排在7-8点,午餐11-12点,晚餐18-19点,加餐可在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4点。这样有助于儿童建立正常的胃肠道消化节律,促进食欲。
保证每餐食物的多样性,包括谷类、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谷类为例,每天应摄入适量的大米、面条等,提供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如每天应保证摄入200-300克蔬菜和100-150克水果,蔬菜可选择不同种类搭配,如绿叶菜、根茎类等,水果可选择当季新鲜的;优质蛋白的摄入能维持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每周可安排2-3次鱼类进食。
2.控制零食摄入
限制儿童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如糖果、巧克力、油炸食品等。因为这些零食会占据儿童的胃容量,导致正餐时食欲下降。例如,每天零食的摄入量应控制在少量,如不超过100克,且尽量选择健康的零食,如原味坚果(每天不超过10克)、低脂酸奶等。
二、心理行为干预
1.营造良好进餐氛围
家长在儿童进餐时应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在进餐过程中批评或过度催促儿童进食。研究表明,轻松的氛围有助于儿童更好地分泌消化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例如,家长可以在进餐时与儿童进行愉快的交流,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而不是一直盯着儿童进食或强调必须吃完多少。
家长自身应树立良好的饮食榜样,不挑食、不偏食,让儿童模仿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家长自己要积极食用各种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食物,让儿童看到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行为疗法
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如5岁以上),可采用奖励机制的行为疗法。当儿童能够按时完成进餐(如在规定时间内吃完一定量的食物),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如一颗小星星,当积攒到一定数量的小星星时,可以满足儿童一个合理的愿望,如去公园游玩等。这种方式可以逐渐增强儿童对进食的积极态度。
三、运动干预
1.增加日常活动量
鼓励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每天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例如,可以选择在天气良好的时候,让儿童进行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运动能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增强胃肠蠕动,从而增加食欲。
减少儿童静坐的时间,如减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的时间。一般建议儿童每天静坐时间不超过1-2小时,课间休息时应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活动,如在教室周围散步等。
四、病因治疗
1.疾病因素
如果儿童厌食是由疾病引起的,如缺铁性贫血、消化不良等,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对于缺铁性贫血的儿童,需要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明确诊断后,补充铁剂等进行治疗;对于消化不良的儿童,可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情况后,使用一些有助于消化的药物(但需遵医嘱,非自行用药)来改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厌食症状。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儿童,厌食可能是疾病的一种表现,需要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等措施来改善食欲,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确保儿童的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2.药物因素
如果儿童因其他疾病正在服用可能导致厌食的药物,应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调整药物。例如,某些抗生素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导致厌食,医生会根据儿童的病情权衡利弊,看是否可以更换药物或调整用药剂量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
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应尽量纯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能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免疫物质。如果是人工喂养,应选择适合婴儿年龄段的配方奶粉,并按照正确的冲调方法进行喂养。在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每次添加新辅食后要观察婴儿是否有不适反应,如皮疹、腹泻等,一旦出现应暂停添加该辅食并及时就医。
婴幼儿的进餐环境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在进餐时有过多干扰因素,如玩具等分散婴儿注意力。同时,要注意餐具的安全性,避免使用有尖锐边角或可能导致婴儿误吞的餐具。
2.大龄儿童
大龄儿童如果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厌食,家长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与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学习上的困扰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学习强度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其营养摄入满足身体和学习的需求。例如,学习强度较大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富含能量和营养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鸡蛋等,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大脑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