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膀胱和肠道功能会有恢复表现,早期常出现二便失禁,随后通过不同方式恢复调整,不同患者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在各功能恢复及二便失禁调整进程上存在差异,儿童患者需家长配合训练,老年患者需耐心护理,女性患者要注意会阴部卫生,生活方式不健康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恢复有不同影响。
一、运动功能恢复表现
(一)肌肉力量变化
脊髓损伤后,受损平面以下的肌肉力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在急性期后,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肌肉力量的微弱恢复,比如一些简单的肌肉收缩动作开始能够完成。从科学研究来看,脊髓损伤后神经轴突的部分再生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重塑等机制可能参与了肌肉力量的恢复过程。对于儿童脊髓损伤患者,由于其神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肌肉力量恢复可能相对更具潜力,但也需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肌肉力量恢复与正常发育的协调情况;而老年患者肌肉力量恢复相对较慢,可能与自身肌肉萎缩、神经再生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
(二)肢体运动模式改变
随着恢复,患者受损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模式会发生变化。例如,可能从完全不能活动逐渐出现一些原始的运动反射,然后慢慢向更有目的性的运动模式转变。像截瘫患者可能会逐渐尝试进行翻身、移动身体等动作,而四肢瘫患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肢体的协调运动。不同性别患者在运动模式恢复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患者可能在精细运动模式恢复上相对更具优势,但这也受到损伤程度、康复训练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相对而言运动模式恢复可能更理想,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身体机能的维持和恢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运动模式恢复可能会受到原有疾病的干扰,需要在康复过程中特别关注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二、感觉功能恢复表现
(一)浅感觉恢复
浅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等。脊髓损伤后,患者受损平面以下的浅感觉会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部分患者可能会先感觉到受损平面以下皮肤对疼痛刺激的反应逐渐变得敏感,温度觉也开始有一定程度的感知。从神经生理学角度,脊髓内的感觉传导通路在一定程度上的修复是浅感觉恢复的基础。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的可塑性较强,浅感觉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需要注意避免在康复过程中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疼痛刺激;老年患者浅感觉恢复相对缓慢,可能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在浅感觉恢复上差异不显著,但都受到损伤程度和康复治疗的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可能因为身体整体状态不佳而影响浅感觉恢复;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神经病变,会对浅感觉恢复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在康复中加强对基础病的管理以促进浅感觉恢复。
(二)深感觉恢复
深感觉主要涉及位置觉、运动觉等。脊髓损伤后深感觉的恢复相对较为复杂。部分患者可能在后期逐渐出现对肢体位置的感知能力恢复,能够感觉到肢体的运动状态等。神经纤维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等过程参与了深感觉的恢复。儿童脊髓损伤患者深感觉恢复的潜力较大,因为其神经的可塑性使其有更多机会重新建立深感觉传导通路;老年患者深感觉恢复困难,与神经老化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在深感觉恢复上无明显性别差异;生活方式良好的患者深感觉恢复相对更有利;有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深感觉恢复可能会受到影响,需要综合治疗来促进深感觉恢复。
三、膀胱和肠道功能恢复表现
(一)膀胱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会出现障碍,随着恢复可能会逐渐改善。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恢复膀胱的自主收缩功能,表现为能够自主控制排尿的时间和程度有所提高。从病理生理角度,脊髓损伤影响了膀胱的神经调控,而恢复过程中脊髓内神经环路的重建等是膀胱功能恢复的关键。儿童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需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膀胱容量等的变化,避免过度充盈等情况;老年患者膀胱功能恢复较慢,可能与膀胱肌肉弹性下降等因素有关;女性患者在膀胱功能恢复上可能与自身生理结构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依赖神经功能的恢复;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相对更顺利;有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会受到影响,需要在康复中兼顾基础病的处理。
(二)肠道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也会出现紊乱,随着恢复会逐渐改善。患者可能会逐渐恢复肠道的蠕动功能,排便逐渐变得有规律。神经对肠道蠕动的调控恢复是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方面。儿童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需要注意饮食等的合理调整,以适应肠道功能的变化;老年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慢,与肠道肌肉张力下降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在肠道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更理想;有肠道炎症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会受到影响,需要在康复过程中加强肠道健康的管理。
四、二便失禁及相关恢复调整表现
(一)二便失禁的初期表现及恢复过程中的调整
脊髓损伤早期患者往往会出现二便失禁情况,随着恢复,患者会逐渐尝试通过康复训练等方式来调整二便的控制能力。例如,通过膀胱训练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通过肠道训练来建立规律的排便时间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会有不同的调整进程。儿童患者需要家长配合进行科学的排尿排便训练,帮助其逐渐建立自主控制能力;老年患者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的护理,避免因二便失禁引发皮肤问题等;女性患者在二便失禁调整时要注意会阴部的卫生护理;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需要在调整二便控制能力的同时改善整体生活方式以促进恢复;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患者在二便失禁调整时要特别注意与基础病的协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