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综合症是女45至55岁、男50至60岁出现躯体与精神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致雌激素波动下降,表现有月经紊乱、血管舒缩、精神神经、泌尿生殖道、骨质疏松、心血管变化等,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相关,高危因素含年龄、遗传、既往病史、生活方式,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激素检测;男性因睾丸功能减退致雄激素减少,表现有性功能减退、情绪改变、体能下降、睡眠障碍等,发病机制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有关,诊断结合症状和睾酮水平测定。
一、定义
更年期综合症是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通常发生在45~55岁)及男性相应年龄段(一般50~60岁)出现的一系列躯体与精神心理症状的症候群。女性因卵巢功能衰退致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男性则与雄激素分泌减少等因素相关,引发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进而出现多种症状。
二、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临床表现
1.月经紊乱:为常见表现,月经周期可延长或缩短,经期时长不一,经量逐渐减少直至绝经,此阶段是卵巢功能衰退的直观体现。
2.血管舒缩症状:主要表现为潮热,即突然感到胸部、面部发热,随后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可伴有盗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3.精神神经症状:情绪波动明显,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情绪,还可能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等,这些症状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神经递质有关。
4.泌尿生殖道症状:阴道黏膜变薄、干涩,性交时疼痛,尿道黏膜萎缩可致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增加。
5.骨质疏松:雌激素缺乏使骨代谢失衡,骨量丢失加快,患者可出现骨痛,骨折风险显著升高,尤其好发于脊柱、髋部等部位。
6.心血管系统变化:表现为血压波动,可能出现心悸等症状,与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减弱相关。
三、男性更年期综合症临床表现
1.性功能减退:性欲降低、勃起功能障碍等,与雄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2.情绪改变:易出现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可能与雄激素影响神经递质及心理因素共同作用。
3.体能下降:肌肉量减少、体力不支、容易疲劳等,与内分泌调节及身体机能衰退相关。
4.睡眠障碍:入睡困难、睡眠浅等,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四、发病机制
女性主要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男性则与睾丸功能减退、雄激素分泌减少,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改变有关,最终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五、高危因素
1.年龄因素:女性45岁以上、男性50岁以上,随年龄增长卵巢或睾丸功能自然衰退风险增加。
2.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更年期综合症相关表现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升高,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3.既往病史:女性既往有卵巢手术史(如卵巢切除)会加速卵巢功能衰退;男性若有睾丸疾病等也可能影响雄激素分泌,增加发病几率。
4.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更年期综合症的发生与症状严重程度。
六、诊断评估
1.女性诊断:依据详细病史(月经变化、症状出现时间等)、临床表现,结合激素水平检测,如雌激素水平降低、促卵泡生成素(FSH)升高(FSH>40mIU/ml可辅助判断绝经)等指标综合诊断。
2.男性诊断:根据男性相应年龄段出现的症状表现,结合睾酮等激素水平测定,睾酮水平低于正常范围且伴有相关临床表现可辅助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