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感染性腹泻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沙门菌等;寄生虫感染如蓝氏贾第鞭毛虫;肠道外感染时感染源病原体毒素通过血液循环致胃肠功能紊乱;喂养因素有饮食不当及过敏;自身因素包括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毒之一,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儿,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此外,诺如病毒也可导致婴儿感染性腹泻,该病毒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
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常见的引起婴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黏附在小肠和结肠上皮细胞,产生肠毒素,导致肠液分泌增加,引起腹泻;产毒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可激活肠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促进肠液分泌;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从而引起腹泻。空肠弯曲菌也是婴儿细菌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该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侵入肠道后可侵犯肠黏膜,引起炎症性腹泻。沙门菌感染也较为常见,婴儿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其传播途径主要为污染的食物,如被沙门菌污染的蛋类、肉类等。
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可引起婴儿感染性腹泻,该寄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婴儿摄入被该虫包囊污染的水后,包囊在小肠内脱囊形成滋养体,滋养体附着于小肠上部的肠黏膜,大量繁殖后可引起肠黏膜的损伤和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肠道外感染
婴儿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等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这是因为感染源的病原体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腹泻。例如,婴儿患中耳炎时,细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腹泻。
喂养因素
饮食不当: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功能较弱。如果喂养不当,如喂养量过多、过少,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添加辅食过快等,都可能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导致感染性腹泻。例如,过早添加大量淀粉类或脂肪类食物,婴儿的胃肠道难以适应,容易发生腹泻。另外,食物或食具被污染也可导致婴儿感染性腹泻,如给婴儿喂养的奶瓶、奶嘴等消毒不彻底,或食物在制作、储存过程中被污染,婴儿食用后就可能感染病原体而发生腹泻。
过敏因素:部分婴儿可能对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过敏反应可累及肠道,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泻。这类婴儿除了腹泻外,还可能伴有呕吐、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婴儿自身因素
肠道屏障功能不完善:婴儿肠道的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肠黏膜的免疫球蛋白A(IgA)、乳铁蛋白等分泌量较少,肠道黏膜的屏障作用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染性腹泻。例如,婴儿肠道的IgA水平低于成人,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差。
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6个月-2岁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消失,自身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例如,婴儿的T淋巴细胞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细胞免疫功能相对低下,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