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由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致胰岛素绝对缺乏遗传及环境因素可引发起病较急症状明显需终身胰岛素治疗易发急性并发症预后受血糖控制等影响;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β细胞功能衰退遗传及生活方式影响大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慢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后期需药物或胰岛素治疗预后相对1型较好特殊人群中1型儿童患者需关注生长发育2型肥胖患者要管理体重老年患者需防低血糖药物使用谨慎。
一、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了胰腺内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发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等人群,但也可见于其他年龄段。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胰腺β细胞起初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血糖正常,但随着病情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同时生活方式因素影响较大,如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肥胖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由于肥胖等问题趋于年轻化,也可见于青壮年人群。
二、临床特点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血糖水平通常较高,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群体,但也有成年后发病的情况。
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或较轻,病情进展相对缓慢,常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肥胖率上升,年轻患者也逐渐增多,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风险相对1型糖尿病较低,但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患病率较高。
三、治疗方法
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因为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已受损,需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同时需要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管理,由于发病年龄可能较小,在儿童患者中还需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合理调整胰岛素剂量等。
2型糖尿病:治疗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生活方式干预来控制血糖,部分患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可使血糖达标,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加用口服降糖药物,如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等,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同时对于存在的肥胖等问题需积极干预,以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情况。
四、预后情况
1型糖尿病:由于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且易发生急性并发症,若血糖控制不佳,长期可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但通过规范的胰岛素治疗、良好的血糖控制和综合管理,可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2型糖尿病:通过早期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较好地控制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出现,预后相对较好,但如果病情控制不佳,慢性并发症会逐渐进展,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如糖尿病肾病可导致肾功能衰竭,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1型糖尿病的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保证营养均衡同时合理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需要在控制血糖的同时,科学管理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改善胰岛素抵抗;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治疗中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对血糖波动的耐受性较差,药物使用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