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栓塞的CT表现包括血管形态及腔内情况(有充盈缺损、血管粗细异常)、肠管改变(肠壁增厚、肠腔积气积液、肠壁强化改变)、周围组织改变(肠系膜密度改变、腹腔积液),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但基本遵循上述规律。
血管充盈缺损:肠系膜动脉内可见充盈缺损影,这是肠系膜动脉栓塞较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在CT血管成像(CTA)上可清晰显示动脉腔内有异常的充盈缺损,提示栓子阻塞血管腔。例如,肠系膜上动脉内若有栓子,CTA图像上能看到相应动脉段内对比剂充盈不连续,存在占位样的缺损影,其原因是栓子阻挡了对比剂的正常充盈,反映了动脉管腔被栓子部分或完全阻塞的状态。
血管粗细异常:受累的肠系膜动脉可能出现管径的改变。若为急性栓塞,受累动脉近端可能因血流受阻而有一定程度的扩张,而远端动脉则变细。这是因为近端血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血管扩张,而远端由于栓子阻塞,血流减少,血管管径变窄。比如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发生栓塞时,其近端血管可能较正常增粗,而远端的分支血管管径变细,通过CT扫描可直观观察到这种血管管径的变化情况。
肠管改变
肠壁增厚:肠壁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一般是由于肠系膜动脉栓塞导致肠管缺血,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水肿、出血等原因引起。CT上表现为肠壁厚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可观察到肠壁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例如,小肠肠壁厚度可能超过5mm,结肠肠壁厚度超过3mm等。这种肠壁增厚反映了肠管缺血后的病理改变,是肠管对缺血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或病理性反应。
肠腔积气、积液:肠腔内可见积气、积液征象。这是因为肠管缺血后,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气体和液体在肠腔内积聚。CT图像上表现为肠腔内有气体影及液平面,肠管扩张。对于不同部位的肠管,表现有所差异,如小肠可能出现多个气液平面,结肠也可能有积气扩张的情况。这是肠管缺血导致肠道内容物运行障碍的表现。
肠壁强化改变:肠壁强化程度会发生变化。由于肠系膜动脉栓塞引起肠管缺血,肠壁的血供减少,在增强CT扫描时,肠壁强化程度减低。正常肠壁在增强后有明显的强化,而缺血的肠壁强化不明显,呈现相对低密度改变。通过动态增强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这种肠壁强化的差异,有助于判断肠管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周围组织改变
肠系膜密度改变:肠系膜可能出现密度增高的情况。这是因为肠系膜血管栓塞后,肠系膜组织可能出现水肿、渗血等改变,导致肠系膜密度升高。CT图像上可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结构模糊,可能伴有条索状影等。这种肠系膜密度的改变是肠系膜组织对缺血、栓塞等刺激的一种反应,反映了肠系膜局部的病理状态。
腹腔积液: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腔积液。这是由于肠管缺血、肠壁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导致液体渗出到腹腔。CT扫描可发现腹腔内有游离的液体密度影,少量积液时表现为腹腔内潜在间隙的液体聚集,中量或大量积液时则可见整个腹腔有较多液体潴留,影响对肠管等结构的观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肠系膜动脉栓塞的CT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上述基本的CT表现是较为共性的。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血管粥样硬化等基础病史,其肠系膜动脉栓塞的CT表现可能更易合并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改变等;而年轻患者若有血液高凝等特殊病史,栓子来源可能不同,但CT上仍主要表现为上述血管、肠管及周围组织的相应改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进行CT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但在明确诊断肠系膜动脉栓塞时,其CT表现仍遵循上述一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