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病因有原发性刺激物和致敏性物质及个体因素,临床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诊断靠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可通过斑贴试验辅助,需与急性湿疹、丹毒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其发生与接触物质密切相关,需避免接触、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易复发要注意预防。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外源性因素:
原发性刺激物:包括强酸、强碱等强烈刺激性物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立即发病;还有部分刺激性较弱的物质,如肥皂、有机溶剂等,长期接触后可引发炎症。例如,长期接触洗衣粉的手部皮肤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
致敏性物质:多为低分子量化学物质,如镍、铬等金属,香料、防腐剂等,这些物质作为半抗原,与皮肤角质蛋白结合后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就会引发变态反应。比如,对镍过敏的人佩戴含镍的首饰后,接触部位会出现炎症反应。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的易感性不同,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接触物质的反应性。例如,有特应性皮炎病史的人群,接触某些致敏物质时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
二、临床表现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在接触部位先出现红斑,随后可出现密集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糜烂、渗出。患者常自觉瘙痒、灼热或胀痛感。例如,接触油漆后,接触部位迅速出现红斑、水疱等表现。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由急性炎症减轻或处理不当演变而来,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少量鳞屑。
慢性接触性皮炎:可由急性、亚急性反复发作转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表现为局部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有鳞屑及色素沉着。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来诊断。详细询问患者接触史,包括接触物质的种类、时间、方式等,结合接触部位的皮疹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进行斑贴试验,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对某种物质过敏,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重要辅助手段。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湿疹、丹毒等疾病鉴别。急性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皮疹多对称分布,形态多样,瘙痒剧烈;丹毒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红肿明显,界限清楚,一般无明确接触史。
四、治疗
一般治疗:首先应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对于渗出明显者可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病情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若过敏反应严重,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较娇嫩,接触致敏物质或刺激性物质后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选择温和的洗护用品,避免儿童接触不明的花草、玩具等可能的致敏物质。一旦发生接触性皮炎,应及时就医,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对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发生接触性皮炎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接触可能的致敏物质后要及时清洁皮肤。在治疗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孕妇:孕妇发生接触性皮炎时,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系统应用的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优先选择外用温和的药物治疗,同时要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或刺激物。
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与接触物质密切相关,通过避免接触可疑物质、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的预后,但容易复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