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即可诊断,分为空腹和餐后低血糖症,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通过血糖测定等诊断,轻中度可口服含糖食品,重度需静脉注射葡萄糖,糖尿病患者等要合理用药、定时进餐等预防。
低血糖症的分类
空腹低血糖症:
多见于器质性疾病,如胰岛β细胞增生或腺瘤、胰外肿瘤(如肝癌、胃肠道肿瘤等),这些病变会异常分泌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物质,导致血糖降低;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影响了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使血糖生成减少;肝源性疾病,如严重肝病时,肝脏储存糖原及糖异生功能障碍,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
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低血糖,体内存在针对胰岛素或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导致血糖降低。
餐后低血糖症:
包括功能性低血糖,常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如情绪不稳定、焦虑等人群,其胃肠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快,引起胰岛素分泌反应性增高,导致餐后低血糖;滋养性低血糖,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食物快速进入小肠,葡萄糖吸收过快,刺激胰岛素过早分泌,引发低血糖。
低血糖症的临床表现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上述症状。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低血糖时,往往首先出现手抖、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初期可表现为精神不集中、思维和语言迟钝、头晕、嗜睡、视物不清、步态不稳等;严重时可出现幻觉、躁动、易怒、行为怪异甚至昏迷、惊厥等。这是由于低血糖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供应不足,功能紊乱。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易激惹等与成人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低血糖的反应有其自身特点。
低血糖症的诊断
血糖测定:血糖测定是诊断低血糖症的主要依据,测定空腹及发作时的血糖水平,若血糖低于正常范围,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考虑低血糖症。
葡萄糖耐量试验:对于疑似餐后低血糖症的患者,可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血糖变化情况。例如,口服75g葡萄糖后,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糖,若出现低血糖表现及相应血糖值变化,有助于诊断。
饥饿试验:对于空腹低血糖症患者,可进行饥饿试验,禁食18-72小时,观察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血糖变化。若在禁食过程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和血糖降低,可支持空腹低血糖症的诊断,但该试验需在严密监护下进行,因为可能会导致严重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症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对于轻中度低血糖,患者意识清楚时,可口服含糖食品,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一般在进食后15-20分钟血糖可恢复正常。
对于重度低血糖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40-60ml,然后继以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以迅速升高血糖,缓解症状。
预防:
糖尿病患者应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避免降糖过度。在调整降糖方案时,应密切监测血糖。例如,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注意胰岛素的剂量和注射时间与饮食的配合。
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人群,应定时进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如糖果、饼干等,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对于肝源性低血糖患者,要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同时注意饮食调节,保证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摄入。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更应注意预防低血糖,定期监测血糖,调整生活方式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