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婴幼儿多因鞘状突未闭,成人可由炎症等引起,表现为阴囊等区囊性肿块,超声可诊,婴儿可观察,大些或成人积液量多等需手术;疝气是脏器等离开正常位置,腹股沟疝因腹壁强度降和腹内压高,表现为可复性肿块等,超声可助诊,1岁以下婴幼可观察,1岁以上小儿及成人多需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情况及治疗考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为睾丸提供营养和保护。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和吸收功能失去平衡时,可引起鞘膜积液。婴幼儿鞘膜积液多因鞘状突未闭所致,成人鞘膜积液则可由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是由于腹股沟区的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所致,腹壁强度降低常见于先天性腹壁发育薄弱,腹内压增高多见于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腹水、妊娠、举重、婴儿经常啼哭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差异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小的鞘膜积液可无不适,当积液量较多时,患者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和牵扯感。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卧位时积液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肿块又可出现。
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有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嵌顿性疝时,肿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之回纳,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区别
鞘膜积液: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能明确积液的量、部位以及是否存在分隔等,有助于与其他阴囊内病变鉴别。
疝气: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的异常包块,并且能观察到包块与腹腔的连通情况,对于判断疝气是否存在以及类型有重要价值,还可辅助鉴别嵌顿疝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不同
鞘膜积液:婴儿的鞘膜积液常可自行吸收消退,故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可暂不手术,定期观察。1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的鞘膜积液,如积液量少,无明显症状,可随访观察;若积液量多,症状明显,则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膜翻转术等。
疝气: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以加强腹壁的机会。1岁以上的小儿腹股沟疝应尽早手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一般均需手术治疗,如无禁忌证,可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等,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需紧急手术,以防止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鞘膜积液婴幼儿有自行吸收可能,需密切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鞘膜积液的变化情况,疝气1岁以下婴幼儿可先观察,但是要注意避免婴儿过度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以免疝块突出加重。
成人:不同年龄的成人患鞘膜积液或疝气时,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基础疾病等。例如老年成人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导致咳嗽、腹内压增高)、心血管疾病等时,治疗疝气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鞘膜积液的治疗也需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态对手术的耐受性等。女性疝气相对男性有其特点,如股疝等,诊断和治疗上需注意与男性腹股沟疝的区别,治疗原则基本类似,但解剖结构不同需手术操作有相应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