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表现为黄白色小丘疹,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各年龄段可发病,好发于眼睑等部位,可挑破治疗;脂肪粒包括粟丘疹和汗管瘤等,汗管瘤与遗传、内分泌等有关,多见于女性,好发于眼周等部位,一般无需治疗,有美容需求可激光治疗,妊娠期女性一般不建议有创治疗。
一、定义与外观表现
粟丘疹:是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通常表现为黄白色、坚实的小丘疹,表面光滑,直径一般1-2毫米左右,多见于眼睑周围、脸颊等部位,可单发或多发。从组织学角度看,其囊壁由多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囊腔内容物为角蛋白样物质。
脂肪粒:一般是指粟丘疹和汗管瘤等。其中汗管瘤好发于下眼睑及额头,表现为肤色或淡黄色的小丘疹,直径1-3毫米左右,呈密集分布但不融合的状态,是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
二、发病原因差异
粟丘疹:
原发性粟丘疹: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倾向,出生时或婴儿期即可发病;也可能是在皮肤外伤、摩擦等因素下,导致表皮或附属器导管受损,上皮细胞增生并潴留形成囊肿。例如,眼部周围皮肤较薄嫩,若长期使用不恰当的眼霜等产品,可能会在局部摩擦刺激下诱发原发性粟丘疹。
继发性粟丘疹:多发生在某些皮肤疾病之后,如大疱性皮肤病(如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等)、烧伤、摩擦性苔藓样疹等,由于皮肤受损后,局部皮肤的修复过程中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和潴留而形成。
脂肪粒中的汗管瘤: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内分泌因素也有影响,多见于女性,在月经前期、妊娠及使用激素类药物时,皮疹可稍有增大,这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影响汗管瘤细胞的生长有关;另外,汗腺导管的发育异常也是其发病原因之一,导致导管内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瘤样结构。
三、好发人群及部位特点
粟丘疹:
好发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新生儿期也可见,儿童及成年人都可能发生。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新生儿中,足月新生儿发生率约为1.5%-2.5%,男性和女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别。
好发部位:最常见于眼睑周围,尤其是下眼睑,也可发生在脸颊、额头、外耳等部位。
脂肪粒中的汗管瘤:
好发人群: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青春期、妊娠期或月经前期,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5-10倍。
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眼周,尤其是下眼睑,其次是额头、颈部等部位,通常对称分布。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
医生诊断方法:医生通常通过肉眼观察皮损的形态、颜色、分布部位等初步判断。对于不典型的情况,可能会借助皮肤镜检查,皮肤镜下粟丘疹表现为黄白色圆形小囊肿,边界清晰;汗管瘤在皮肤镜下可见特征性的“逗号样”血管等表现。必要时还可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这是金标准,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学结构来明确是粟丘疹还是汗管瘤等脂肪粒相关病变。例如,粟丘疹的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可见囊肿,囊壁由复层扁平上皮组成,囊腔含有角蛋白;汗管瘤则可见真皮内有很多小的导管腔,周围有嗜碱性上皮细胞。
五、处理建议
粟丘疹: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如果觉得影响美观,可由医生在消毒后用无菌针头挑破表皮,挤出黄白色小颗粒即可。但要注意操作的无菌性,避免感染。对于新生儿的粟丘疹,多数可在数月至数年内自行消退,家长无需过度紧张,日常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即可。
脂肪粒中的汗管瘤:一般也无需治疗,若有美容需求,可采用激光治疗,如二氧化碳激光,通过激光的能量破坏瘤体组织,但激光治疗可能会有留疤等风险,需谨慎选择。治疗后要注意局部皮肤的护理,避免感染,防晒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汗管瘤增多,此时一般不建议进行有创的治疗,可等产后根据情况再考虑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