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甲状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早期可无症状,随病情进展甲状腺肿大,TPOAb和TgAb常显著升高,甲功早期可正常,后期可甲减,治疗视甲功情况而定;甲减由多种原因致甲状腺激素不足,各年龄段可发病,儿童甲减影响生长发育,成人有畏寒等表现,诊断靠TSH等,治疗用左甲状腺素钠片,预后因病因而异,桥本甲状腺炎是甲减常见病因之一。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受损。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环境因素如感染、应激等也可能诱发该病。多见于30-50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5-10)。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或生物效应不足引起的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包括自身免疫损伤(如桥本甲状腺炎发展至后期可引起甲减)、碘缺乏、药物、手术、放射性损伤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原因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如婴幼儿甲减可能与先天性甲状腺发育异常等有关,成人甲减则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
桥本甲状腺炎: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甲状腺可逐渐肿大,多呈弥漫性肿大,质地韧硬,一般无压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咽部不适或轻度吞咽困难。少数患者早期甲状腺滤泡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可出现一过性甲亢表现,如心慌、手抖、多汗等,但持续时间较短。
甲减:不同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甲减可影响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智力发育迟缓等;成人甲减常见症状有畏寒、乏力、手足肿胀感、嗜睡、记忆力减退、少汗、关节疼痛、体重增加、便秘等,还可出现皮肤干燥、粗糙,面色苍白,心率减慢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黏液性水肿昏迷,多见于病情严重且未及时治疗的患者。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常显著升高,这是诊断桥本甲状腺炎的重要依据;甲状腺功能早期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甲状腺激素(FT3、FT4)降低。
甲减:血清TSH升高、FT4降低是诊断甲减的主要指标;不同病因导致的甲减,其相关抗体及其他指标表现不同,如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TPOAb、TgAb可升高,碘缺乏导致的甲减患者尿碘可能降低等。
影像学检查
桥本甲状腺炎:B超检查可见甲状腺实质回声不均匀,呈弥漫性低回声,分布不均,可有网格样改变;核素扫描可见甲状腺摄取核素功能减低。
甲减:B超检查可了解甲状腺大小、形态及有无结节等;核素扫描对于明确甲减病因有一定帮助,如碘缺乏导致的甲减患者甲状腺可能呈不均匀摄取核素等表现。
四、治疗与预后
桥本甲状腺炎:若甲状腺功能正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超声即可;若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需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治疗目标是将血清TSH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需终身服药,且需根据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预后一般较好,但少数患者可进展为严重甲减。
甲减:主要治疗方法是外源性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目标也是使甲状腺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不同病因导致的甲减预后不同,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因药物、碘缺乏等因素引起的甲减,在去除病因后部分患者甲状腺功能可恢复正常。儿童甲减若能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成人甲减经规范治疗后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未规范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总之,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可发展为甲减,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预后等方面均有区别,但又存在一定关联,桥本甲状腺炎是导致甲减的常见病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