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淀粉酶(发病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持续3-5天超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但与严重程度不完全平行婴幼儿有特殊性)、血清脂肪酶(升高晚24-72小时开始持续7-10天对就诊晚患儿诊断价值高特异性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需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且与严重程度相关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小儿急性胰腺炎初筛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及胆道异常但对胰腺实质细微病变诊断价值有限)、CT检查(对胰腺病变诊断准确性高可显示形态大小等判断严重程度但需注意小儿辐射剂量)、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对胆道系统病变诊断有优势可显示胆道和胰管形态发现病因不宜碘对比剂增强CT时可用但检查时间长不配合小儿需镇静);其他检查有腹腔穿刺(病情重怀疑胰腺坏死大量渗出时可进行穿刺液血性淀粉酶含量升高但有创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钙等急性胰腺炎可出现血糖升高血钙降低低血钙程度与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之一。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是诊断小儿急性胰腺炎最常用的指标,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3-5天。一般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但需注意其升高程度与胰腺炎严重程度并不完全平行。例如,某些病情较轻的患儿血清淀粉酶可能仅轻度升高,而重症患儿血清淀粉酶也可能在疾病后期下降。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生理特点,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可能有其特殊性,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对就诊较晚的患儿诊断价值较高。其特异性较高,不受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在诊断急性胰腺炎时有一定的优势。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但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比如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但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可辅助诊断。
4.C反应蛋白(CRP):CRP在急性胰腺炎时会明显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重,可用于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小儿急性胰腺炎常用的初筛检查方法。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渗出等情况,还能观察胆道系统有无结石、胆道扩张等异常,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胆道蛔虫、胆结石等是小儿急性胰腺炎常见的病因,腹部超声可发现胆道内的蛔虫或结石影。但对于胰腺实质的细微病变,超声的诊断价值可能有限,尤其对于肥胖患儿或胃肠气体较多的患儿,超声图像可能欠清晰。
2.CT检查:CT对胰腺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大小、有无坏死、胰周渗出等情况,有助于判断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根据CT表现可进行分级,对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小儿进行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应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风险。对于病情较严重、超声检查不明确的患儿,可考虑进行CT检查。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于胆道系统病变的诊断有独特优势,可清晰显示胆道和胰管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胆道结石、胆道畸形等引起胰腺炎的病因。对于不宜进行碘对比剂增强CT检查的患儿,MRCP是较好的替代检查方法。但MRCP检查时间较长,患儿需要保持安静不动,对于不配合的小儿可能需要镇静处理。
三、其他检查
1.腹腔穿刺:对于病情较重、怀疑有胰腺坏死、腹腔内有大量渗出的患儿,可进行腹腔穿刺。穿刺液若为血性,淀粉酶含量升高,有助于诊断急性胰腺炎。但腹腔穿刺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引起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生化检查:包括血糖、血钙等指标的检测。急性胰腺炎时可出现血糖升高,这是由于胰腺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等原因引起。血钙降低常见于重症胰腺炎,是因为脂肪酶分解脂肪,与血钙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导致血钙降低,低血钙程度与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