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损伤是结直肠组织破裂致肠内容物外泄引发病理改变的损伤,病因有外力和医源性等,表现为腹痛、腹膜炎体征、便血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或灌洗诊断,治疗需手术及抗感染,预后与损伤程度、治疗及时性等有关,早期诊断治疗预后较好,严重且不及时治可致严重并发症,儿童恢复力较强,老年预后较差。
病因
外力因素:腹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如车祸中的撞击、高处坠落时腹部着地等,是导致结直肠损伤的常见原因。例如,高速车祸中,人体腹部撞击到车内硬物,可能会引起结直肠的破裂。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腹部相对薄弱,在遭受外力时更容易发生结直肠损伤。而老年人可能因肠道本身存在一些病变(如肠道肿瘤等),在受到较小外力时也可能引发损伤。
医源性因素:在一些医疗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结直肠损伤,比如结肠镜检查时操作不当造成肠穿孔,或者盆腔手术时误伤结直肠。对于女性患者,在妇科手术中,由于盆腔解剖结构复杂,若手术医生经验不足或操作不精细,也有损伤结直肠的风险。
临床表现
腹痛:受伤后患者多立即出现腹痛,疼痛程度因损伤程度而异。轻度损伤时可能是隐痛,而严重破裂时则为剧烈的持续性腹痛,且疼痛可逐渐扩散。例如,结直肠完全破裂,肠内容物大量流入腹腔,会引起全腹的剧烈疼痛。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腹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而老年人可能表述不清晰,但会有腹部不适等表现。
腹膜炎体征:当结直肠破裂,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后,会引起腹膜炎。查体可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早期可能是局部的腹膜炎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全腹腹膜炎。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腹膜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因为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炎症反应可能不如常人明显,容易延误诊断。
便血: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症状,出血量因损伤部位和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直肠损伤,可能会有鲜血便;结肠损伤时,便血颜色可能相对较暗,且与粪便混合程度因损伤位置而异。在儿童中,结直肠损伤导致的便血可能容易被忽视,因为儿童对自身症状的表达可能不准确,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可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这对于判断是否存在胃肠道穿孔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对于一些小的穿孔或气体量较少时,可能无法明确显示。在老年人中,由于肠道蠕动相对缓慢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气体显示的效果。
腹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结直肠损伤的部位、周围组织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腹腔内积液等。对于复杂的结直肠损伤,CT检查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例如,能明确结直肠损伤是单纯破裂还是伴有周围脏器的损伤等情况。
腹腔穿刺或灌洗:腹腔穿刺若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体,提示有腹腔内出血或肠道内容物污染。腹腔灌洗通过向腹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后再抽出进行检查,若灌洗液中含有肠道内容物成分(如淀粉酶升高等),则支持结直肠损伤的诊断。对于儿童进行腹腔穿刺或灌洗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的损伤。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结直肠损伤,多数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修补术、肠切除吻合术等。对于损伤严重、局部条件差的患者,可能需要先行肠造口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二期手术。例如,当结直肠破裂口污染严重、周围组织炎症反应明显时,一期行肠切除吻合可能会导致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此时选择肠造口术更为安全。在老年患者中,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抗感染治疗: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不利于患者康复。
预后情况
结直肠损伤的预后与损伤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损伤严重且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儿童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其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损伤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都不如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