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按程度分多类,常见原因有妊娠分娩、衰老、慢性腹压增加等,临床表现有腰骶酸痛下坠、肿物脱出、排尿排便异常等,检查包括妇科及影像学检查,非手术治疗有盆底肌肉锻炼、子宫托治疗,手术治疗有阴道封闭术、盆底重建手术等;日常需避重体力劳动,保持二便通畅,定期复查,治疗需综合患者情况选方案,日常注意相关事项促康复防加重。
一、子宫脱垂的定义与分类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根据脱垂程度可分为Ⅰ度轻型(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宫颈)、Ⅱ度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重型(部分宫体脱出阴道口)、Ⅲ度(宫颈与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二、子宫脱垂的常见原因
1.妊娠分娩: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巨大胎儿等,可造成盆底肌、筋膜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至弹性降低,加之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会影响盆底组织恢复,增加子宫脱垂风险,多见于育龄女性。
2.衰老: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组织萎缩退化,也容易发生子宫脱垂,常见于围绝经期及老年女性。
3.慢性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腹腔积液等会使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迫使子宫向下移位,常见于有长期慢性疾病的人群。
三、子宫脱垂的临床表现
1.腰骶部酸痛及下坠感:尤其在劳累后明显,卧床休息可缓解,不同程度脱垂的女性均可能出现。
2.肿物自阴道脱出:Ⅰ度重型及以上患者走路、体力劳动时肿物脱出,卧床休息可自行还纳,Ⅱ度及以上脱垂者肿物较大且不能自行还纳,长期摩擦可出现宫颈溃疡、出血等。
3.排尿、排便异常:Ⅱ度及以上子宫脱垂可能合并膀胱和直肠膨出,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压力性尿失禁或便秘等症状。
四、子宫脱垂的检查方法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明确子宫脱垂的程度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膨出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借助盆腔超声等检查,了解盆腔脏器的具体情况。
五、子宫脱垂的非手术治疗
1.盆底肌肉锻炼:适用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凯格尔运动是常用方法,即进行收缩肛门的运动,每次持续≥3秒后放松,每次锻炼10-15分钟,每日2-3次,通过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来支持子宫正常位置,尤其适用于各年龄段有意愿进行盆底锻炼的女性。
2.子宫托治疗: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工具。适用于不同程度子宫脱垂且不愿手术者,使用时需选择合适的型号,定期取出、清洗,一般晨起放入,睡前取出,绝经后女性使用前可适当应用雌激素软膏以增加阴道黏膜弹性,利于放置和预防感染等,尤其适合身体状况不宜手术的老年女性等。
六、子宫脱垂的手术治疗
1.阴道封闭术:适用于年老体弱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无需保留性交功能者。通过将阴道前后壁封闭,使子宫及阴道不再脱出,但会丧失性交功能,多用于高龄、全身情况差不适合复杂手术的患者。
2.盆底重建手术:通过使用生物补片或自身组织进行盆底修复,恢复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希望保留性交功能的年轻女性等,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对于年轻、希望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且脱垂程度适合的患者可考虑相关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但手术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需严格把握。
七、子宫脱垂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1.避免重体力劳动:减少长时间站立、行走及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子宫脱垂加重,不同年龄段及身体状况的患者均应注意,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女性在确诊子宫脱垂后应适当调整工作强度。
2.保持大小便通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等可增加腹压的疾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等,以避免因腹压增加导致子宫脱垂进一步加重,尤其对于有慢性疾病导致腹压增高的人群要重点关注。
3.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子宫脱垂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无论是采取非手术还是手术治疗的患者都应重视定期复查。
总之,子宫脱垂的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健康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方案,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相关事项以促进康复和预防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