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有症状表现(突发剧烈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休克表现)和体征表现(早期腹部体征轻,随病情进展出现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变化),诊断需采集病史(基础疾病史、发病情况)、体格检查(评估全身及腹部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异常)、影像学检查(超声、CTA、MRA、血管造影等,血管造影为金标准),不同年龄患者诊断需考虑特殊情况,综合多方面信息准确诊断以便及时治疗。
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常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开始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呈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一般止痛药物难以缓解。这是因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肠道缺血缺氧,导致强烈的疼痛刺激。例如,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发现,约80%-90%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会出现突发的剧烈腹痛症状。
胃肠道症状:早期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表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胀,这是由于肠道缺血导致蠕动减弱或消失,肠腔内积气积液。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因为肠道缺血严重,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和毒素吸收,引起全身性的循环障碍。一般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可能出现休克症状,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基础状况较差的患者更容易迅速进入休克状态。
2.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早期腹部体征相对较轻,与剧烈的腹痛程度不成比例,可能仅有腹部轻度压痛,无明显肌紧张和反跳痛。但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肠坏死时,会出现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即腹部压痛、肌紧张、反跳痛。同时,肠鸣音早期可亢进,随后逐渐减弱或消失。例如,当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导致肠坏死发生时,肠道的炎症反应会引起腹膜刺激征,这是病情加重的重要体征变化。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
1.病史采集
基础疾病史: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患者。因为心房颤动时,心腔内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栓塞肠系膜上动脉。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70%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有心房颤动病史。此外,还需询问患者是否有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病史,这些基础疾病可能增加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生风险。
发病情况:了解腹痛等症状的发生时间、性质、程度等情况,以及症状出现前是否有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2.体格检查
除了上述腹部体征的检查外,还需注意全身情况的评估,如血压、脉搏、神志等,以判断是否存在休克等全身情况。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一般在(10-20)×10/L左右,甚至更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这与肠道缺血后可能发生的炎症损伤有关。
血生化:可能出现血淀粉酶升高,这是因为肠道缺血可能影响胰腺的血液供应,导致胰腺损伤,血淀粉酶释放增加。同时,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与肠道功能紊乱、体液丢失等因素有关。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腹部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肠系膜上动脉内的栓子,但对于较小的栓子或位置较深的栓子可能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的血流情况,若血流明显减少或中断,有助于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
CT血管造影(CTA):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重要手段。通过CTA可以清晰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形态、栓子的位置以及肠道的缺血情况等。例如,能够明确看到肠系膜上动脉内是否有充盈缺损,从而确定栓塞的部位和程度。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用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其优势在于无需使用含碘造影剂,对于一些对碘过敏的患者是较好的选择。MRA同样可以清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形态及栓子情况。
血管造影:这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通过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以直接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的栓塞部位,表现为动脉分支突然中断等典型征象。但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进行。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在诊断时需更加全面地评估全身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虽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是否有先天性血管畸形等特殊情况导致的栓塞可能。在诊断过程中,要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