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分多种类型,表现为阴囊等部位囊性肿块,超声可鉴别,婴幼儿部分交通性鞘膜积液可自愈,成人多需手术,疝气是脏器离开正常位置,腹股沟疝为常见类型,表现为可复性肿块,嵌顿时有严重表现,超声可鉴别,婴幼儿疝气6月以下暂不手术,6月以上多需手术,成人除特殊情况多需手术,嵌顿疝需紧急手术。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鞘膜是由鞘膜脏层和壁层组成的封闭囊腔,正常情况下鞘膜腔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如分泌过多或吸收过少,就会导致鞘膜积液。根据鞘膜积液所在的部位及鞘突闭合的情况,可分为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混合型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等。
疝气: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常见的疝气有腹股沟疝等,腹股沟疝又可分为斜疝和直疝。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并可进入阴囊;腹股沟直疝则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其发病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比如婴幼儿腹壁肌肉发育不完善,腹壁强度低,容易发生疝气;老年人由于腹壁肌肉萎缩退化,也容易出现疝气,而长期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会导致腹内压力增高,促使疝气发生。
二、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主要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囊性肿块。交通性鞘膜积液的肿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阴囊增大,平卧后积液可流入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睾丸鞘膜积液多呈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样感,一般无疼痛,积液量较多时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
疝气:腹股沟疝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直立或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时肿块可回纳腹腔。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块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多见于老年人,疝块呈半球形,基底较宽,一般不进入阴囊。发生嵌顿疝时,肿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且不能回纳,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肠梗阻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鞘膜积液: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能明确积液的部位、程度等,还可与腹股沟疝等疾病相鉴别,超声下鞘膜积液表现为阴囊内或精索部位的无回声区。
疝气:超声检查可发现腹股沟区或其他疝气好发部位存在异常的回声区,若为腹股沟疝,可观察到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缺损处突出到皮下等部位的情况,有助于明确疝气的类型及有无嵌顿等情况。
四、年龄因素影响
鞘膜积液:
婴幼儿:多数交通性鞘膜积液有自愈的可能,因为婴幼儿的鞘突有自行闭合的机会,随着生长发育,部分交通性鞘膜积液可在1岁以内自行吸收。但如果积液量多且没有自行吸收迹象,或者发生嵌顿等情况则需要干预。
成年人:成年人的鞘膜积液一般不会自行愈合,多需要通过手术等治疗方法来解决。
疝气:
婴幼儿:对于腹股沟斜疝,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等方法处理,但要密切观察,若发生嵌顿等情况需及时就医;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则多需要手术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的疝气一般不能自愈,且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等,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上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手术修补等,但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手术安全。
五、治疗原则差异
鞘膜积液:
婴幼儿交通性鞘膜积液:部分可观察等待至1岁,若超过1岁仍未自愈,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鞘突高位结扎术。
成人鞘膜积液:积液量少且无症状的可暂时观察;积液量多或有症状的则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鞘膜翻转术、鞘膜切除术等。
疝气:
婴幼儿疝气:6个月以下暂不手术,可采用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多需手术治疗,手术一般是疝囊高位结扎术。
成人疝气: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一般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等,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发生嵌顿疝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以解除嵌顿,防止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