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等途径传播,有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以支持对症为主,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来预防,戊肝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不同人群易感情况不同,孕妇感染病情重,有相应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
一、定义
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戊型肝炎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戊肝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二、病原学特点
戊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病毒颗粒表面有突起和缺刻,形似杯状。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戊型肝炎病毒有多个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致病性和流行特点可能有所差异。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戊型肝炎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此外,HEV也可感染一些动物,如猪、羊等,动物作为传染源在某些地区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一些动物源性传播较为突出的地区。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管理不善的地区,若水源被患者粪便污染,人群饮用后可导致大规模发病。另外,食物被HEV污染也可引起散发或暴发,如食用被污染的未煮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
其他途径: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较为少见,但也有相关报道。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交叉免疫力有限。一般来说,青壮年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发病较多,儿童感染后多为隐性感染。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情相对严重,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死率可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尤其是妊娠晚期的孕妇。
四、发病机制
戊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在肝脏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病毒感染肝细胞后,可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可能会导致肝细胞的炎症坏死。例如,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物质等方式杀伤被感染的肝细胞,同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等体液免疫反应也可能参与肝脏的损伤过程。
五、临床表现
1.急性戊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临床经过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此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黄疸期时,上述症状可能有所减轻,但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可逐渐加深,肝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此期持续2-6周。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急性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可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无黄疸表现,容易被忽视,在戊型肝炎的传播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因为患者可能不及时就医,继续传播病毒。
2.重型戊型肝炎
多见于孕妇,尤其是妊娠晚期孕妇。可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顽固性呃逆等,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出现肝性脑病、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腹水等表现。重型戊型肝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六、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EV抗体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抗-HEVIgM阳性提示近期HEV感染,抗-HE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恢复期感染。但需要注意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能存在差异。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血清或粪便中的HEVRNA,可用于早期诊断,尤其是在急性期患者的检测中阳性率较高,能够直接反映病毒的存在。
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转氨酶升高,反映肝细胞的炎症损伤;胆红素升高,提示黄疸型肝炎的存在,且胆红素水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了解肝脏的病变程度,在戊型肝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七、治疗
目前戊型肝炎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1.一般治疗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肝脏的修复。饮食方面,应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对于黄疸明显的患者,应避免食用油腻食物。
2.对症治疗
对于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止吐药物对症处理;对于黄疸较深的患者,可使用利胆药物等改善黄疸症状。对于重型戊型肝炎患者,需要加强监护,积极防治并发症,如肝性脑病、出血、感染等。
八、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对戊型肝炎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限应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患者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污染环境。对于HEV感染的动物,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尤其是在一些动物养殖和食品加工相关的行业,要加强监测和防控,防止动物源性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管理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确保饮用水安全,对水源进行消毒处理;加强食品监管,防止食物被HEV污染,例如对贝壳类海产品等应确保煮熟后再食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广泛应用于人群,但部分地区已经有戊型肝炎疫苗上市。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接触HEV的医务人员、屠宰场工作人员、疫区居民等,可以考虑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孕妇属于戊型肝炎的高危人群,感染后病情严重,更应注意采取防护措施,如避免接触HEV污染的物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