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可由多种疾病引起,耳部疾病方面,梅尼埃病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中青年人多见,劳累等可诱发,伴耳鸣等;耳石症因耳石脱落致头位变化时发强烈眩晕,各年龄段可发,老年人易患,持续短。脑部疾病中,后循环缺血常见于中老年基础病患者,伴多种症状;小脑梗死或出血起病急,中老年人多,有共济失调等;脑部肿瘤如听神经瘤增大压迫致眩晕。其他系统疾病里,心血管病中高血压血压波动时发,心律失常致心输出量减少时发;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因视觉与平衡觉信息不一致发;全身性疾病中颈椎病压迫椎动脉致供血不足,内分泌紊乱如低血糖、甲减可致眩晕。
一、耳部疾病相关
1.梅尼埃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内耳膜迷路积水会影响内耳的平衡功能,导致眩晕发作。这种疾病在中青年人中相对多见,女性和男性发病比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其发作往往与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有一定关联,发作时除了眩晕,还常伴有耳鸣、耳闷胀感、听力下降等症状。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多是由于耳石脱落所致。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移位到半规管内,当头位变化时,刺激半规管,就会引发强烈的眩晕,这种情况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往往在卧位翻身、从睡眠中惊醒等头位变化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不超过1分钟。
二、脑部疾病相关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后循环主要供应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当后循环发生缺血时,可引起眩晕。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些基础疾病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影响后循环的血液供应,除眩晕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
小脑梗死或出血: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重要结构,小脑发生梗死或出血时,会直接影响平衡功能,导致眩晕。此类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风险相对较高,起病较急,除眩晕外,还常伴有共济失调(如走路不稳、动作不协调等)、头痛、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2.脑部肿瘤:颅内肿瘤如听神经瘤等,当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等结构时,会引起眩晕。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肿瘤较小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随着肿瘤增大,眩晕等症状会逐渐明显,还可能伴有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
三、其他系统疾病相关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可能会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眩晕。高血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尤其是中老年人,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会增加风险,眩晕往往是在血压波动时出现,可伴有头痛、心慌等症状。
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眩晕。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发作时除眩晕外,可有心悸、胸闷等表现。
2.眼部疾病:如屈光不正等,当眼部病变导致视觉传入信息与内耳平衡觉传入信息不一致时,可能会引发眩晕。各年龄段都可能因屈光不正等眼部问题出现这种情况,长期用眼不当等因素可能诱发,一般通过矫正屈光不正等眼部处理后,眩晕症状可能缓解。
3.全身性疾病:
颈椎病:颈椎病变如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可能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中老年人较为常见,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等生活方式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眩晕多与颈部活动姿势有关,还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内分泌紊乱:例如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眩晕。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等情况易引发,发作时可伴有出汗、饥饿感、手抖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减慢,也可能出现眩晕等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女性相对多见,还常伴有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