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由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或细菌(如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发,一般治疗需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对症治疗包括退热、缓解咽痛,病毒感染多对症支持治疗,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治疗,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需家长密切观察谨慎用药,成人免疫力较强但也需注意休息合理用药,要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并据不同人群特点个性化应对促康复。
一、咽峡炎的原因
咽峡炎是发生在咽峡部位的急性炎症,多种因素可引发,常见原因如下:
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是引发疱疹性咽峡炎的主要病原体,儿童较为易感,通过粪-口途径或呼吸道传播,在夏季和秋季高发,可导致咽峡部出现疱疹、溃疡等病变。
埃可病毒:也可引起咽峡炎,同样可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感染后可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
腺病毒:某些血清型的腺病毒感染可累及咽峡部,引发炎症反应,可导致咽峡部黏膜充血、肿胀等。
细菌感染: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引起链球菌性咽峡炎的常见致病菌,可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感染后咽部会出现明显的充血、肿胀,可有脓性分泌物附着。
葡萄球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葡萄球菌可感染咽峡部引发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局部损伤后。
二、咽峡炎的应对措施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力,促进病情好转。对于儿童患者,更需保证良好的休息,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较弱,休息不足可能会影响病情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牛奶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部疼痛。对于发热的患者,还应适当增加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儿童患者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以支持身体对抗疾病。
对症治疗:
退热: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对于儿童患者,物理降温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若体温高于38.5℃,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退热药物。
缓解咽痛:可使用含漱液,如生理盐水、复方硼砂溶液等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轻咽部疼痛。儿童患者使用含漱液时要注意方法,避免误咽。
抗感染治疗:
病毒感染: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峡炎,一般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即可,因为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但如果是重症患者或有并发症风险的患者,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儿童患者更要谨慎用药,优先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细菌感染: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峡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产生。
三、不同人群咽峡炎的特点及应对注意事项
儿童:
特点: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且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例如,儿童感染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可能会出现高热、拒食等较明显的症状。
应对注意事项: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精神状态、咽部症状等。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和剂量。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饮食上要保证营养供应,以利于身体恢复。
成人:
特点:成人免疫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机体抵抗力下降,如过度劳累、熬夜等情况下,也容易发生咽峡炎,细菌感染相对儿童可能更为常见。
应对注意事项:成人在患病后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再次过度劳累。在用药方面,要根据自身病情合理选择药物,但也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咽峡炎,要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措施,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应对,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