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内陷原因包括咽鼓管功能障碍(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中耳局部感染(儿童、成人病史)、气压损伤(航空旅行、潜水活动);诊疗方法中诊断有耳部检查(耳镜、听力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颞骨CT),治疗有保守治疗(咽鼓管吹张、治疗原发病)和手术治疗(鼓膜切开术、鼓膜置管术)。
一、鼓膜内陷的原因
1.咽鼓管功能障碍
年龄因素:儿童的咽鼓管相对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更容易出现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引发鼓膜内陷。例如,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容易通过咽鼓管累及中耳,导致咽鼓管黏膜肿胀,影响其通气引流功能。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气压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如飞行员、潜水员等职业人群,若咽鼓管调节功能不能及时适应气压变化,就容易出现鼓膜内陷。此外,吸烟会影响咽鼓管黏膜的纤毛运动,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增加鼓膜内陷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鼻部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炎症可蔓延至咽鼓管,引起咽鼓管黏膜水肿、狭窄,影响中耳通气,进而导致鼓膜内陷。
2.中耳局部感染
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中耳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细菌或病毒感染中耳后,可引起中耳黏膜充血、肿胀,导致咽鼓管阻塞,引发鼓膜内陷。例如,急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容易转为慢性,进而出现鼓膜内陷。
成人病史:既往有中耳感染病史的成人,中耳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粘连、增厚,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增加鼓膜内陷的发生几率。
3.气压损伤
航空旅行:乘坐飞机时,外界气压迅速变化,若咽鼓管不能及时调节中耳压力,中耳压力低于外界气压,就会导致鼓膜内陷。尤其是在感冒、鼻炎等情况下,咽鼓管通气功能本身就存在障碍,更易发生气压损伤导致的鼓膜内陷。
潜水活动:潜水时,随着深度增加,水压增大,若咽鼓管不能有效调节中耳压力,也会出现鼓膜内陷的情况。对于初学者来说,若没有掌握正确的耳部调压方法,发生鼓膜内陷的风险更高。
二、鼓膜内陷的诊疗
(一)诊断方法
1.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直接观察鼓膜的形态。鼓膜内陷时,可见鼓膜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鼓膜内陷、色泽改变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外耳道较窄、鼓膜相对较厚,检查时需要更加轻柔、仔细。
听力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等。鼓膜内陷可能会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通过听力检查可以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病情评估。例如,纯音听阈测试可发现气导听阈提高,骨导听阈正常。
2.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对于一些复杂情况或需要排除其他病变时,可进行颞骨CT检查。颞骨CT能够清晰显示中耳、内耳的结构,有助于了解中耳腔是否有积液、听小骨是否存在异常等情况,对于诊断鼓膜内陷的病因和评估病情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于儿童患者,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观察中耳结构的细微变化,但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咽鼓管吹张:适用于轻度鼓膜内陷患者。常用的咽鼓管吹张方法有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等。捏鼻鼓气法是指患者闭口捏鼻,用力鼓气,使气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但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需要注意力度,避免造成耳部损伤。波氏球法是借助波氏球产生的压力将空气送入咽鼓管,从而达到通畅咽鼓管的目的。
治疗原发病:如果鼓膜内陷是由鼻部疾病、中耳感染等原发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控制过敏症状,减轻鼻腔黏膜肿胀,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对于中耳感染患者,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鼓膜切开术:当鼓膜内陷合并中耳积液时,可考虑行鼓膜切开术,切开鼓膜以排出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以减少对儿童耳部发育的影响。
鼓膜置管术:对于病情较为顽固、反复出现中耳积液的患者,可考虑行鼓膜置管术。通过在鼓膜上放置通气管,保持中耳通气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儿童患者行鼓膜置管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大小的通气管,并密切观察术后耳部情况,预防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