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压迫症可导致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及反射异常。浅感觉障碍表现为病变节段以下痛觉、温度觉减退或丧失,深感觉障碍是病变累及薄束、楔束时出现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运动障碍有痉挛性瘫痪(初期病变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等)和弛缓性瘫痪(病变累及脊髓前角、前根时出现病变节段以下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排尿排便障碍(早期尿潴留,后期尿失禁,排便可便秘或大便失禁)和皮肤营养障碍(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等,晚期出现皮肤水肿、溃疡等);反射异常有病变节段相关反射改变(相应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和病理反射出现(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及意义有差异。
深感觉障碍:病变累及薄束、楔束时可出现深感觉障碍,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的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消失。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感知肢体的位置,如闭眼时不能正确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行走时像踩在棉花上一样不稳。对于儿童来说,深感觉障碍可能影响其运动发育和平衡能力;老年人则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因为难以准确感知肢体位置和步态平衡。
运动障碍
痉挛性瘫痪:脊髓受压初期,常出现病变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等。这是因为皮质脊髓束受压,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肌肉的随意运动受到影响。比如患者下肢可能出现肌张力增高,膝关节和踝关节屈伸不灵活,腱反射比正常增强,像膝腱反射可能明显亢进,还可能引出巴宾斯基征等病理反射。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痉挛性瘫痪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神经系统可塑性较强,但脊髓受压对其运动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地阻碍正常运动发育;老年人则可能因为肌肉力量本身下降,痉挛性瘫痪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活动能力,如行走困难、穿衣洗漱等动作难以完成。
弛缓性瘫痪:病变累及脊髓前角、前根时,可出现病变节段以下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萎缩等。例如病变在颈髓时,相应节段支配的上肢肌肉可能出现弛缓性瘫痪,表现为肌肉无力、萎缩,上肢活动受限。儿童如果出现脊髓前角或前根受损导致的弛缓性瘫痪,会严重影响其肌肉的正常发育和运动功能,可能导致肢体发育不良等问题;老年人出现此类情况,会进一步加重肢体的功能障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排尿排便障碍:脊髓受压早期,常出现尿潴留,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尿失禁。排便也可出现障碍,表现为便秘或大便失禁。这是因为脊髓的排尿排便中枢及传导通路受损,影响了正常的神经调控。儿童时期,脊髓的排尿排便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脊髓压迫导致的排尿排便障碍可能严重影响其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发育,需要特别关注和及时干预;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的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脊髓压迫导致的排尿排便障碍会使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皮肤营养障碍:病变平面以下皮肤干燥、无汗、脱屑,晚期可出现皮肤水肿、溃疡等营养障碍表现。这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影响了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汗腺分泌等。不同年龄患者的皮肤营养障碍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脊髓压迫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可能更容易出现溃疡等严重情况,且恢复相对较慢;老年人皮肤本身就相对脆弱,血液循环较差,脊髓压迫引起的皮肤营养障碍会更难恢复,需要加强皮肤护理,预防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反射异常
病变节段相关反射改变:病变节段相应的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减弱或消失。例如胸髓受压时,相应节段的腹壁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反射改变的意义有所不同,儿童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本身可能不如成年人稳定,脊髓压迫导致的反射改变需要结合其年龄特点来综合判断病情;老年人的反射本身可能有所减退,要注意区分是脊髓压迫导致的反射异常还是正常衰老引起的反射变化。
病理反射出现:如前所述,脊髓受压时可出现病理征阳性,如巴宾斯基征等,这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重要体征之一。不同年龄患者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不同,儿童时期如果出现病理反射阳性需要高度警惕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病变,因为儿童正常情况下病理反射多为阴性,而老年人出现病理反射阳性则提示可能存在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排查脊髓等部位的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