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呼吸吸氧、血压管理、血糖控制、体温控制)、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神经保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其他治疗(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处理、早期康复治疗),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有特殊病史患者)注意事项,各方面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处理以改善预后、保障安全。
一、一般治疗
1.呼吸与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评估患者呼吸功能,必要时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对于有呼吸衰竭风险的患者需密切监测血气分析等指标。
2.血压管理:急性脑梗死发病24h内血压升高常见,通常与颅内压增高、疼痛、恶心呕吐等因素有关,一般可先观察。若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脉夹层等情况,可谨慎使用降压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使血压逐步降低。
3.血糖控制: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损伤,需监测血糖,若血糖≥10mmol/L可给予胰岛素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8~10mmol/L。低血糖时可给予葡萄糖纠正。
4.体温控制:发热会增加脑梗死患者的不良预后风险,需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如感染等,对于体温≥38.5℃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温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温。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和尿激酶。阿替普酶需在发病4.5h内应用,尿激酶需在6h内应用。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为年龄18~80岁、发病4.5h内(阿替普酶)或6h内(尿激酶)、脑功能缺损症状明显、脑CT等检查排除颅内出血等。禁忌证包括既往有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卒中史、近2~4周有活动性内脏出血等。
2.动脉溶栓:对于适合动脉溶栓的患者,可在发病6h内进行,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血栓部位后局部应用溶栓药物,其再通率可能高于静脉溶栓,但出血风险也相应增加。
3.血管内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发病6~24h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考虑血管内取栓治疗,如机械取栓等,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需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脑梗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临床研究表明其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四、抗血小板治疗
如无禁忌证,在发病后尽早给予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再梗死风险,但需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五、抗凝治疗
一般不推荐急性脑梗死早期常规使用抗凝剂,对于有心房颤动且符合抗凝指征的患者,需在发病数天后根据情况谨慎评估后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但要密切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指标。
六、其他治疗
1.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的处理: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甘露醇一般按0.25~0.5g/kg静脉滴注,每6~8h一次。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外科减压手术等。
2.早期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等。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由康复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早期康复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例如,对于肢体瘫痪的患者,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体位转换训练等;对于语言障碍的患者,可进行语言训练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指标。例如,在使用降压药物时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使用降糖药物时要注意防止低血糖发生。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可能有所下降,用药需更加谨慎。
2.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脑梗死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等有关。在治疗上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在溶栓治疗时要严格把握儿童的年龄禁忌等相关指征,康复治疗也需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较为复杂,需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母亲病情和胎儿的风险。例如,溶栓治疗可能对胎儿有一定风险,需谨慎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降压、降糖等治疗也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和方法。
4.有特殊病史患者:对于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在进行溶栓、抗凝等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因为这些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与脑梗死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