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是指口腔体温37.3℃-38℃、腋下体温37℃-37.9℃,其常见原因有感染因素(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环境因素),表现及对不同人群影响各异,处理原则包括非药物干预(休息保暖、补充水分)和针对病因治疗。
一、低烧的定义
低烧是指体温异常升高,但处于相对较低的范围。一般来说,口腔体温在37.3℃-38℃之间,腋下体温在37℃-37.9℃之间被定义为低烧。不同的测量部位,正常体温范围略有差异,口腔温度正常范围通常是36.3℃-37.2℃,所以当口腔体温超过37.2℃且小于38℃时为低烧;腋下体温正常范围是36℃-37℃,当腋下体温超过37℃且小于38℃时属于低烧范畴。
二、引起低烧的常见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例如普通感冒病毒感染,病毒在体内繁殖过程中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低烧情况。像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流感,患者往往会有低烧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咽痛等症状。
2.细菌感染:一些轻度的细菌感染也可能引起低烧,比如结核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在疾病的早期或病情较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长期低烧,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消瘦等症状;还有泌尿系统的轻度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体温处于低烧范围。
(二)非感染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结缔组织病,患者体内免疫系统紊乱,会出现低烧症状,同时还可能有关节疼痛、皮疹、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
2.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加,可出现低烧,还常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等症状。
3.环境因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也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表现为低烧情况,比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这种因环境导致的低烧。
三、低烧的表现及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一)一般表现
低烧时,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可能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表现。对于儿童来说,低烧可能会影响其食欲,导致进食减少;对于老年人,低烧可能会使身体机能进一步下降,加重原本的基础疾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低烧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
(二)不同人群的特殊影响
1.儿童: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低烧时需要密切关注。如果是感染引起的低烧,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长期低烧会消耗儿童的体力和营养物质。而且儿童低烧时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身体不适,家长需要更加细心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例如,低烧的儿童可能比平时更嗜睡或者更烦躁不安。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低烧时可能更容易引发并发症。比如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低烧可能会导致肺部感染加重,出现呼吸困难等严重情况。老年人低烧时,由于其对体温变化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更需要定期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女性:女性在生理期时,体温可能会有轻度波动,有时可能会出现接近低烧范围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是非生理期出现低烧,需要考虑是否有妇科方面的疾病,如盆腔炎等,盆腔炎患者除了低烧外,还可能有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等表现。
4.有基础疾病人群:比如有糖尿病的患者,低烧时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因为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低烧会影响机体的代谢,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所以这类人群出现低烧时,不仅要关注体温情况,还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四、低烧的处理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休息与保暖:对于低烧患者,首先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可能存在的病因。同时要注意保暖,但也不要过度捂汗,因为过度捂汗可能会导致脱水等情况。例如,儿童低烧时要保证其有舒适的休息环境,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
2.补充水分:让患者多饮用温水,以补充因体温升高而丢失的水分,防止脱水。无论是儿童、老年人还是其他人群,都要鼓励其多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比如每小时可以让患者饮用100-200ml左右的温水。
(二)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感染因素引起的低烧,需要明确是病毒还是细菌感染,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则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紊乱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的低烧,需要针对具体的疾病进行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老年人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