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有周围性和中枢性等分类及不同病因,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进行,治疗分对症和病因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周围性眩晕包括梅尼埃病、耳石症、前庭神经元炎等,中枢性眩晕包括脑血管性眩晕、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诊断要详细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借助听力学、前庭功能、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治疗对症止晕止吐,病因上周围性和中枢性各有相应治疗方法;儿童眩晕少见,老人易伴基础病且易跌倒,女性特殊时期易眩晕,需针对性处理。
一、眩晕症的定义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等表现。
二、眩晕症的分类及常见病因
(一)周围性眩晕
1.梅尼埃病
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多见于中青年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劳累等可能诱发。其病理基础是膜迷路积水,导致内耳淋巴循环障碍,影响内耳的平衡感知功能。
表现:发作性眩晕,常突然发作,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伴有耳鸣、听力下降、耳胀满感等。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病因: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内,头部位置变化时,耳石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眩晕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头部外伤、耳部手术等可能是诱因。
表现:与头部位置变化有关的短暂性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3.前庭神经元炎
病因:可能是病毒感染累及前庭神经元,多见于青壮年,无明显性别差异,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是诱发因素。
表现: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眩晕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二)中枢性眩晕
1.脑血管性眩晕
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由于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了脑部与前庭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眩晕。
表现:眩晕程度不一,常伴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等。
2.颅内肿瘤
病因:肿瘤生长压迫或侵犯前庭神经及相关结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肿瘤性质不同病因各异。
表现:眩晕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常伴有头痛、视力障碍、肢体无力等症状。
3.多发性硬化
病因: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有一定影响,可能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表现:眩晕可作为首发症状或伴随症状出现,还可伴有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等多系统症状。
三、眩晕症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眩晕发作的特点,包括发作的诱因、发作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肢体无力等)、既往病史(如耳部疾病史、神经系统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家族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位置变化,是否有感冒发热等前驱症状。
(二)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检查,如血压、心率等,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等。
2.神经系统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共济运动、颅神经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例如,检查眼球震颤的方向、幅度等,周围性眩晕的眼球震颤多为水平性或水平旋转性,幅度较小;中枢性眩晕的眼球震颤方向多样,幅度较大。
3.耳部检查:检查外耳道、鼓膜情况,进行听力测试等,以排查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如纯音听阈测试可评估听力情况,声导抗检查可了解中耳功能等。
(三)辅助检查
1.听力学检查:如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耳部病变及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2.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眼震电图、平衡功能测试等,可评估前庭功能的状态。例如,眼震电图可以记录眼球震颤的频率、幅度、方向等,帮助判断前庭系统的功能。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初步排查颅内出血、肿瘤等病变。
头颅MRI:对脑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对于后循环缺血、颅内肿瘤等的诊断,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沉、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排查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眩晕,如感染、代谢紊乱等。
四、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一)对症治疗
1.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抗眩晕药物,如异丙嗪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抗眩晕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止吐治疗:若患者伴有严重呕吐,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同样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低龄儿童使用需格外谨慎。
(二)病因治疗
1.周围性眩晕的病因治疗
梅尼埃病:发作期可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膜迷路积水;间歇期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通过复位治疗,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采用相应的复位手法,如Epley法等治疗耳石症。
前庭神经元炎:主要是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如使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同时进行止晕、止吐等对症处理。
2.中枢性眩晕的病因治疗
脑血管性眩晕:根据脑血管病变的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脑梗死可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治疗;脑出血则根据出血量等情况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颅内肿瘤:多采取手术切除肿瘤、放疗、化疗等治疗措施。
多发性硬化:主要采用免疫调节治疗,如使用干扰素β等药物。
五、不同人群眩晕症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眩晕相对少见,但也可由耳部感染(如中耳炎累及内耳)、先天性内耳畸形等引起。儿童眩晕发作时可能表述不清,常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平衡失调等。
2.注意事项:儿童眩晕时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摔倒受伤。诊断时要谨慎使用影像学检查,尽量采用无创或对儿童影响小的检查方法。治疗上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复位治疗(对于耳石症)等,药物使用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二)老年人
1.特点:老年人眩晕多与脑血管疾病、内耳退行性变等有关。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眩晕发作时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且可能同时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相对复杂。
2.注意事项:老年人眩晕时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及平衡情况,防止跌倒。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其基础疾病,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女性
1.特点: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月经期、妊娠期等可能出现眩晕。例如,妊娠期女性可能由于内分泌变化、血容量增加等因素诱发眩晕;月经期女性可能由于激素变化等出现眩晕。
2.注意事项:女性在特殊时期出现眩晕时,要结合其生理特点进行诊断和治疗。妊娠期女性使用药物要特别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月经期女性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等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