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常见临床综合征,有多种病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及其他病因,临床表现多样,检查方法有耳部、神经系统等相关检查,诊断需综合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分病因、对症支持及康复治疗,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眩晕症的常见病因
耳源性病因:
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内耳膜迷路积水有关。研究表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是梅尼埃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小时至数天,同时伴有耳鸣、耳胀满感和进行性听力下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见于老年人。它是由于耳石脱落后移位至半规管,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短暂的眩晕发作,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与头部位置变化有明确关系。
前庭神经炎:常发生于病毒感染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壮年相对多见。患者突然出现严重的眩晕,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中枢性病因:
脑血管疾病:如后循环缺血、脑梗死、脑出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血管病变会影响前庭中枢的血液供应或直接损害中枢结构,导致眩晕症状,常伴有神经系统的其他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
脑部肿瘤:如听神经瘤、小脑肿瘤等,多见于中老年人。肿瘤逐渐增大压迫前庭神经或中枢结构,引起眩晕,起病较缓慢,眩晕症状可逐渐加重,同时可伴有听力下降、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病变累及前庭中枢时可导致眩晕,可伴有眼球震颤、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等表现,病情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
其他病因:
心血管疾病:如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低血压时脑部供血不足可引起眩晕;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较大时也可能出现眩晕;心律失常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引发眩晕。
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抑郁症等,多见于中青年人群。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或抑郁状态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眩晕症状,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方面的表现。
眩晕症的临床表现
眩晕特点:可表现为旋转性眩晕、非旋转性眩晕等不同类型。旋转性眩晕患者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方向旋转;非旋转性眩晕则表现为头昏、头重脚轻等感觉。
伴随症状:
耳鸣、听力下降:耳源性眩晕如梅尼埃病、听神经瘤等常伴有耳鸣和听力下降。梅尼埃病发作时耳鸣多为低频耳鸣,发作间歇期耳鸣可能减轻或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听力逐渐下降;听神经瘤早期可出现单侧耳鸣,随后逐渐出现听力下降。
恶心、呕吐:眩晕发作时由于前庭受到刺激,常引起自主神经反射,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严重时可影响进食和身体状况。
神经系统症状:中枢性眩晕如脑血管疾病、脑部肿瘤等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视力障碍等。
平衡失调:患者站立或行走时感觉不稳,容易摔倒,尤其在光线较暗或地面不平整时更为明显。
眩晕症的检查方法
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观察外耳道、鼓膜等情况,排除外耳道异物、鼓膜病变等导致的眩晕。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了解听力情况和内耳功能,有助于诊断耳源性眩晕疾病。
前庭功能检查:如冷热试验、眼震电图等,评估前庭功能状态。冷热试验通过冷热刺激内耳,观察眼球震颤情况来判断前庭功能;眼震电图可精确记录眼球震颤的方向、频率等,对眩晕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神经系统检查:
头颅CT或MRI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头颅MRI对脑部软组织、后颅窝病变等显示更清晰,有助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部肿瘤、多发性硬化等。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共济运动等,了解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体征,协助判断眩晕的中枢性病因。
其他检查:
血常规、生化检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排除感染等因素;生化检查可检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协助发现可能导致眩晕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心电图检查:对于怀疑心血管疾病导致眩晕的患者,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病变。
眩晕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包括眩晕发作的诱因、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例如,询问患者眩晕发作前是否有头部外伤、感染等情况,既往是否有耳部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全面体格检查:结合耳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辅助检查结果:依据耳科学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的结果,明确眩晕的病因。
鉴别诊断:
与晕厥鉴别:晕厥是由于脑血流短暂全面降低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发作时患者多有面色苍白、出汗等表现,持续时间较短,而眩晕主要是自身或周围物体的运动幻觉,一般无意识丧失。
与头晕鉴别:头晕是一种头脑昏沉、不清醒的感觉,不像眩晕那样有明显的自身或外物旋转感,头晕的病因相对更广泛,如全身性疾病、精神心理因素等,但眩晕是一种特定的旋转或摇晃的主观感觉。
眩晕症的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耳源性眩晕中的梅尼埃病,在发作期可给予脱水、改善内耳循环等治疗;中枢性眩晕如脑血管疾病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改善脑循环、减轻脑水肿等治疗;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主要采用复位治疗等。
对症支持治疗:
止晕治疗:可使用一些抗眩晕药物缓解眩晕症状,如异丙嗪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适用人群,尤其是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
止吐治疗:对于伴有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以缓解症状,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康复治疗:在眩晕症状缓解后,可进行平衡训练等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减少眩晕的复发。
特殊人群的眩晕症情况
儿童:儿童眩晕相对少见,病因可能与先天性内耳发育异常、感染、外伤等有关。儿童眩晕时往往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是否有频繁的头部动作、站立不稳等情况。儿童眩晕的检查和治疗需更加谨慎,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通过调整体位等简单方法缓解症状,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眩晕的发生率较高,病因多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耳源性疾病等有关。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眩晕的耐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摔倒等意外情况。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同时要加强护理,防止老年人因眩晕而发生跌倒受伤。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眩晕需要特别谨慎,要排除妊娠期特有的一些情况,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简单的体位复位等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眩晕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