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相应月龄运动发育明显落后正常儿需结合矫正月龄评估,肌张力异常包括增高时肌肉硬被动运动阻力大、减低时肌肉松软肢体活动少无力,姿势异常有多种奇特姿势,反射异常是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增强,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易呛咳、体重增长慢,异常哭闹无明显诱因或持续难安抚,均需关注并及时就医评估干预。
表现:早产儿正常运动发育应遵循一定规律,如2-3个月俯卧位时能抬头,4-5个月伸手能抓东西等,但脑瘫早产儿在相应月龄时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儿。例如,3个月仍不能抬头,4-5个月不能主动伸手抓物等。这是因为脑瘫影响了脑部对运动神经的调控,导致肌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对于早产儿,需密切关注其运动发育里程碑的达成情况,由于早产儿本身发育可能相对滞后,更要注意与矫正月龄相结合来评估,矫正月龄=实际月龄-(40-出生孕周),比如出生孕周为30周的早产儿,实际月龄3个月时,矫正月龄为3-(40-30)=2个月,要对比矫正月龄2个月的正常儿运动发育水平来判断。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例如,牵拉早产儿肢体时感觉比正常儿僵硬,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肌肉紧张度失去正常调节。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早产儿,护理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肢体,防止造成损伤,可在专业康复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轻柔按摩放松肌肉,但要注意力度和方法。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较少且无力。如早产儿仰卧位时四肢处于过度伸展或松软状态,抱起时头不能竖直,软弱地垂向身体后方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张力降低。对于肌张力减低的早产儿,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防止发生体位性损伤,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促进肌张力恢复的训练,但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
姿势异常
异常姿势:常表现为多种奇特的姿势,如头后仰、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双手握拳不易打开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运动控制异常,使得身体姿势不能保持正常的对称和平衡。例如,正常早产儿在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早产儿可能出现头偏向一侧,四肢姿势异常的情况。对于存在姿势异常的早产儿,需要早期进行康复评估和干预,家人要注意观察早产儿的姿势表现,及时发现异常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为早产儿营造有利于正常姿势发育的环境,如使用合适的体位支撑等。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增强:正常新生儿具有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逐渐消失。但脑瘫早产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出现原始反射增强的情况。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或者拥抱反射过于强烈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对原始反射的调控机制。对于早产儿出现反射异常的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干预,医生会根据反射异常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评估和治疗方案。
喂养困难
表现:脑瘫早产儿常出现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吃奶时容易呛咳,体重增长缓慢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运动协调以及吞咽反射,导致喂养过程不顺利。对于存在喂养困难的早产儿,要特别注意喂养的方式方法,可采用少量多次喂养,选择合适的奶嘴,喂奶时保持早产儿身体处于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等,以减少呛咳的风险。同时要密切关注早产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等相关处理。
异常哭闹
表现:脑瘫早产儿可能出现异常哭闹,与正常早产儿饥饿、困倦等原因引起的哭闹不同,其哭闹没有明显的诱因,或者哭闹持续时间较长,难以安抚。这是因为脑部不适等原因导致早产儿通过哭闹来表达身体的异常状态。对于早产儿出现异常哭闹的情况,家长要引起重视,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如是否伴有上述运动、肌张力、姿势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时带早产儿就医检查,排查是否存在脑瘫等脑部病变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