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厌食症由多种因素引起,需详细询问情况并检查明确病因,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如饮食调整、增加活动量、心理调节等改善,针对微量元素缺乏、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特定病因有相应干预措施,婴幼儿及患基础疾病小孩有特殊注意事项,要密切观察生长发育情况并定期体检调整方案。
一、病因评估与排查
小孩厌食症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挑食、进食不规律等)、微量元素缺乏(锌缺乏较为常见,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缺乏时会影响味觉和食欲)、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心理因素(紧张、焦虑、压力大等情绪影响)以及药物副作用等。需要详细询问小孩的饮食情况、生长发育状况、既往病史、用药史等,并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微量元素测定、甲状腺功能检查、消化道超声等,以明确病因。
(一)饮食习惯因素
长期让小孩食用高糖、高脂肪的零食,会使小孩在正餐时缺乏食欲。例如,每天频繁给小孩吃糖果、薯片等,导致正餐时胃肠消化功能未恢复,进而出现厌食。应帮助小孩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减少零食摄入。
(二)微量元素缺乏因素
锌缺乏时,会影响味蕾细胞的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导致味觉敏感度降低,出现厌食。通过微量元素测定发现锌水平低下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含锌丰富的食物,如瘦肉、海鲜、坚果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合理搭配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例如,将蔬菜做成不同的花样,如彩色蔬菜泥、蔬菜卷等,增加小孩对蔬菜的兴趣;肉类可以采用不同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炖煮等,使其口感更适合小孩。保证每餐有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摄入,满足小孩生长发育需求。
2.营造良好进餐氛围:用餐时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让小孩边吃边玩、看电视或玩手机等。家长可示范良好的进食习惯,引导小孩慢慢咀嚼、细嚼慢咽,营造积极的进餐氛围,增加小孩对进食的兴趣。
(二)增加活动量
适当增加小孩的户外活动和身体活动量,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能量消耗,从而增进食欲。例如,每天保证小孩有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可选择散步、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方式。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孩,家长可以多陪其进行亲子互动游戏,如追逐游戏等,既增加活动量又促进亲子关系。
(三)心理调节
关注小孩的心理状态,避免给小孩过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当小孩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时,家长要及时进行疏导。例如,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缓解小孩的不良情绪,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小孩在愉悦的心情下进食。
三、针对特定病因的干预
(一)微量元素缺乏
若明确是锌缺乏导致的厌食,在饮食调整基础上,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锌剂,但需注意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疗程进行,避免自行盲目补充。同时,定期复查微量元素,观察锌水平恢复情况以及厌食症状的改善情况。
(二)消化系统疾病
如果是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如慢性胃炎,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处理。例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能需要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但具体治疗方案需由消化科医生根据小孩情况制定。在治疗原发病的过程中,配合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来改善小孩的食欲。
(三)内分泌疾病
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厌食,需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水平,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改善,厌食症状也会逐渐缓解。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幼儿时期的小孩,家长要格外注意喂养方式,避免过早添加成人化的食物,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添加原则。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小孩,如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在治疗厌食症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例如,患有哮喘的小孩使用某些平喘药物可能会影响食欲,在调整饮食和采取干预措施时,要与儿科医生充分沟通,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确保在改善厌食的同时不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孩在干预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情况,如体重、身高的增长等,定期带小孩进行健康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