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血糖分为无症状性和症状性。无症状性多见于胎龄小的早产儿,早期无明显表现,需早期喂养或静脉补糖;症状性有神经系统(新生儿期嗜睡、肌张力低,稍大新生儿激惹、震颤、抽搐等)和其他系统(心血管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消化系统喂养后呕吐等)表现,需紧急补糖、维持血糖稳定并针对病因治疗。
一、临床表现
(一)无症状性低血糖
1.发生人群:多见于胎龄较小的早产儿,尤其是出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这是因为早产儿的糖原储备不足,且糖异生功能不完善,容易出现低血糖,但由于其神经系统对低血糖的耐受性相对较好,早期可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2.表现特点:仅通过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糖降低,而没有可察觉的身体异常表现,如呼吸、心率、肤色等无明显变化,难以从外观上判断是否存在低血糖情况。
(二)症状性低血糖
1.神经系统表现
新生儿期:可能出现喂养困难、嗜睡、肌张力低下等表现。嗜睡是由于低血糖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能量供应,导致新生儿精神状态不佳,睡眠时间延长;肌张力低下则是因为神经肌肉的能量代谢受到干扰,使得肌肉的收缩能力下降。对于早产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低血糖对其影响更为明显,可能出现原始反射减弱等情况。
稍大新生儿:可表现为激惹、震颤、抽搐等。激惹是新生儿对周围环境刺激的反应过度,表现为易哭闹、易惊醒;震颤是手部等部位不自主的颤抖;抽搐则是较为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是由于低血糖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严重时可能出现强直性抽搐等表现,这会对新生儿的脑损伤风险增加,因为持续的抽搐会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的缺氧缺血。
2.其他系统表现
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心率加快,这是机体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的代偿性反应,通过加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严重低血糖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是因为血管的舒缩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随之下降。
消化系统:部分新生儿可能出现喂养后呕吐等表现,这与低血糖影响了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有关,导致食物在胃肠道内排空延迟,引起呕吐症状。
二、治疗原则
(一)无症状性低血糖
1.早期喂养:对于能够经口喂养的新生儿,应尽早开始喂养,因为母乳或配方奶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提高血糖水平。早产儿由于吸吮力较弱,可能需要通过滴管喂养或者鼻胃管喂养等来保证摄入足够量的奶量以维持血糖稳定。喂养间隔时间需要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般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喂养频率和奶量。
2.静脉补糖:如果经口喂养不能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或者新生儿存在喂养困难等情况,需要进行静脉补糖。常用的补糖溶液为葡萄糖溶液,通过静脉缓慢输注来补充血糖。在补糖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对于早产儿,由于其葡萄糖转运系统发育不完善,静脉补糖时需要更加谨慎,控制好输注速度和浓度,防止出现高血糖等并发症。
(二)症状性低血糖
1.紧急补糖: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症状性低血糖,需要立即进行紧急补糖。首先采用静脉推注葡萄糖溶液,一般选用10%的葡萄糖溶液,推注速度要缓慢,以避免引起血糖的剧烈波动。例如,可按照1-2ml/kg的剂量推注10%葡萄糖溶液,然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方案。
2.维持血糖稳定:在紧急补糖后,需要通过静脉持续输注葡萄糖溶液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同样需要密切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值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同时,要积极寻找引起症状性低血糖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如果是由于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导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引起的低血糖,需要进一步评估胎儿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由于新生儿自身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的,需要针对具体的代谢问题进行治疗。
3.病因治疗:除了纠正低血糖本身,还需要积极寻找并治疗导致低血糖的原发病因。例如,对于感染引起的低血糖,需要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内分泌疾病导致的低血糖,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等,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进行相应的内分泌替代治疗等。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整体情况,包括生命体征、神经系统表现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新生儿的健康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