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血症是血清钾浓度低于规定值的病理状态,病因有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布异常,临床表现有神经肌肉、心血管、消化系统等方面的表现,可通过血钾检测结合病史等诊断,治疗需去除病因并补钾,预防要合理饮食、避免钾丢失过多、合理用药。
一、定义
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的一种病理状态。钾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对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等起着关键作用。
二、病因
1.钾摄入不足
年龄因素:婴幼儿若喂养不当,如长期摄入含钾低的乳类等,容易出现钾摄入不足。比如一些婴儿配方奶调配不合理,其中钾含量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求时,就可能导致低钾。
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节食减肥人群,若饮食结构单一,很可能造成钾摄入不足。
病史因素: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导致长期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如长期频繁呕吐、腹泻的患者,会使钾的摄入途径受阻。
2.钾丢失过多
肾脏排钾增多:某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会影响肾脏对钾的重吸收功能,导致钾从尿液中大量丢失。
胃肠道丢失: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的消化液丢失,其中含有丰富的钾,会使钾丢失过多。例如儿童腹泻时,若腹泻频繁且量大,就容易出现低钾。
皮肤失钾:大量出汗时,汗液中含有一定量的钾,若出汗过多而又没有及时补充钾,也会导致钾丢失。比如高温环境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人大量出汗后未补充钾,就可能发生低钾。
3.钾分布异常
疾病因素:一些周期性麻痹患者,会出现钾向细胞内转移的情况,导致血清钾浓度降低。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大量使用胰岛素时,胰岛素会促进钾进入细胞内,若不注意补钾,就可能引发低钾。
三、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系统
儿童表现:婴幼儿低钾时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严重的会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软瘫。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肢体无力的感觉,但会表现出活动减少等情况。
成人表现:成人会有肌肉无力、发作性软瘫等表现,还可能出现感觉异常等。
2.心血管系统
心电图改变: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增宽、倒置,出现U波等。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电图改变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电生理变化是相似的。
心律失常:严重低钾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甚至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这在各年龄段人群中均可发生,但不同年龄患者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可能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严重后果。
3.消化系统
儿童及成人: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麻痹性肠梗阻。儿童若发生麻痹性肠梗阻,会表现为停止排气排便、腹部膨隆等。
四、诊断
1.血钾检测:通过抽血化验血清钾浓度,若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即可诊断为低钾血症。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血钾范围略有差异,一般儿童血清钾正常范围在3.5-5.0mmol/L,成人也是3.5-5.0mmol/L,所以低于3.5mmol/L就可明确诊断。
2.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饮食情况、疾病史、用药史等,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是否有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表现,综合判断低钾血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五、治疗
1.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导致低钾血症的原发疾病,如治疗肾脏疾病、控制胃肠道感染等,从根源上解决钾代谢异常的问题。
2.补钾:根据低钾血症的严重程度选择补钾方式。轻度低钾可以通过饮食补充,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肉类等。严重低钾则需要通过静脉补钾或口服补钾剂等方式。但在补钾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钾浓度,避免补钾过快、过多引起高钾血症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补钾更要谨慎,要严格控制补钾的速度和剂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改善饮食等,静脉补钾时要密切观察患儿反应。
六、预防
1.合理饮食
各年龄人群:保证均衡饮食,对于婴幼儿要合理喂养,提供含钾丰富的辅食;儿童和成人要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豆类等含钾食物。例如,每天保证一定量的香蕉摄入,就可以补充一定量的钾。
特殊人群:患有肾脏疾病等易出现钾代谢异常的患者,要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控制钾的摄入和排出平衡。
2.避免钾丢失过多
注意出汗情况: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含钾的饮品,如运动饮料等,避免因大量出汗导致钾丢失过多。儿童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更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汗。
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患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及时就医治疗,防止因频繁呕吐、腹泻导致钾丢失过多。
3.合理用药:使用可能影响钾代谢的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钾浓度,如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时,要根据情况适当补钾,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导致钾代谢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