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素垂体瘤是垂体瘤常见类型,由分泌泌乳素的垂体细胞异常增殖致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发病与垂体细胞异常及下丘脑调节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因性别、年龄而异,诊断靠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等方式,不同年龄患者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及治疗考量。
一、泌乳素垂体瘤的定义
泌乳素垂体瘤是垂体瘤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而泌乳素垂体瘤主要是由分泌泌乳素的垂体细胞异常增殖所形成的肿瘤,这种肿瘤会导致体内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垂体细胞异常:垂体中的泌乳素分泌细胞出现异常克隆增殖,使得泌乳素的分泌不受正常的下丘脑-垂体调节轴的精细调控,从而持续大量分泌泌乳素。这可能与垂体细胞自身的基因改变等因素有关,比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影响了垂体细胞的正常功能和增殖调控。
2.下丘脑调节因素:下丘脑分泌的多巴胺是泌乳素分泌的主要抑制因子,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能抑制泌乳素细胞的分泌。如果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受损或多巴胺分泌减少,就会失去对泌乳素分泌的正常抑制作用,导致泌乳素水平升高,进而促使泌乳素垂体瘤的形成。而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轴的功能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会出现功能衰退等情况,增加泌乳素垂体瘤的发病风险;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下丘脑-垂体轴本身处于活跃的调节状态,也可能对泌乳素垂体瘤的发病有一定影响。
三、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1.对女性的影响
月经紊乱:由于泌乳素水平升高,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女性患者常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等情况。青春期女性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第二性征发育和月经初潮的规律;育龄期女性会影响生育功能,导致不孕不育等问题。
溢乳:非妊娠和非哺乳期的女性出现乳头溢乳现象较为常见,挤压乳房时可见乳汁样或清水样液体流出。这是因为高泌乳素水平刺激了乳腺的分泌功能。
不孕:泌乳素升高影响了卵巢的排卵功能,使得卵子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导致女性受孕困难。
2.对男性的影响
性功能障碍: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性功能问题。这是由于泌乳素升高影响了雄激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从而干扰了男性正常的生殖内分泌功能和性功能。
乳房发育:部分男性患者会出现乳房发育,即男性乳腺增生的情况,表现为乳房增大等。
不育:高泌乳素水平同样会影响男性的生精功能,导致精子数量减少、活力下降等,进而引起不育。
3.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差异
儿童期:儿童时期患上泌乳素垂体瘤较为罕见,若发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因为垂体瘤不仅会影响泌乳素分泌,还可能影响其他垂体激素的分泌,从而干扰儿童正常的生长激素等的分泌调节,影响身高增长等生长发育指标。
老年期:老年患者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上述的泌乳素相关症状外,还可能因为垂体瘤的生长压迫周围组织出现头痛等症状,但由于老年患者机体代偿能力等因素,症状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典型,容易被忽视,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迟。
四、诊断相关要点
1.血液检查: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一般来说,正常女性泌乳素水平低于20μg/L,男性低于15μg/L,如果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如高于200μg/L,结合临床症状高度提示泌乳素垂体瘤,但需要排除一些生理因素如剧烈运动、应激、妊娠等导致的泌乳素短暂升高情况。
2.影像学检查
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泌乳素垂体瘤的重要影像学方法。通过垂体MRI可以清晰地看到垂体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表现为垂体窝内的异常占位性病变,肿瘤边界一般较为清楚。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MRI检查的操作和观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等措施以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五、治疗相关概况
1.药物治疗:多巴胺激动剂是治疗泌乳素垂体瘤的首选药物,如溴隐亭等。药物治疗可以降低泌乳素水平,缩小肿瘤体积。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可能不同,比如儿童患者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时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等,并根据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等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如心脏、神经系统等,谨慎选择药物剂量等。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肿瘤较大压迫周围重要结构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经蝶窦手术等,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来缓解症状。手术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风险和预后等有差异,儿童患者手术需要特别注意对垂体功能的保护,避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内分泌功能;老年患者手术需要评估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降低手术风险。
3.放射治疗:一般用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后肿瘤复发等情况。放射治疗对垂体功能可能有一定影响,不同年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垂体功能受损的风险和程度不同,儿童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可能会影响生长激素等的分泌,进而影响生长发育,需要谨慎考虑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剂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