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的囊肿,分睾丸、精索、交通性鞘膜积液,由先天性因素、炎症、外伤致病因引起,有阴囊肿块等表现,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1岁内婴儿可观察等待,较大或交通性者需手术,及时治疗预后好,否则影响睾丸发育。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小儿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正常情况下,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胎儿时期,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带动腹膜形成鞘突,出生后鞘突大部分闭合,仅睾丸部分形成鞘膜囊。
二、分类
1.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鞘膜囊内积液呈球形或卵圆形,婴儿时期鞘突管未闭合,腹腔液体经鞘突管流入鞘膜囊形成。
2.精索鞘膜积液:鞘突两端闭合,中间精索部形成积液,呈长圆形或棱形,与腹腔和睾丸鞘膜腔不相通。
3.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突未完全闭合,腹腔液体可与鞘膜囊相通,积液量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站立时积液增多,平卧后减少或消失。
三、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胎儿时期鞘突闭合异常是主要原因,如鞘突管未闭合或闭合不完全,导致腹腔液体与鞘膜腔相通。早产儿鞘突管闭合不全的概率较高,这与早产儿发育尚未成熟有关。
2.炎症因素:小儿睾丸、附睾等部位发生炎症时,如附睾炎、睾丸炎等,炎症刺激可导致鞘膜分泌液体增多,吸收减少,从而引起鞘膜积液。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等,感染后炎症介质释放,影响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3.外伤因素: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如碰撞、挤压等,可引起鞘膜内出血,血液吸收不完全,形成血性鞘膜积液。小儿活动较为活跃,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阴囊外伤。
四、临床表现
1.症状:一般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囊性肿块,大小不一。交通性鞘膜积液在平卧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站立时又可出现。较小的鞘膜积液可无明显症状,较大的鞘膜积液可引起阴囊下坠、胀痛等不适。婴儿时期由于不会表述,可能仅表现为阴囊逐渐增大。
2.体征:阴囊部可触及囊性肿物,表面光滑,有弹性和囊性感,无压痛,透光试验阳性(鞘膜积液时透光试验呈阳性,即光线可透过囊肿)。
五、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初步判断阴囊内肿块的性质,区分是鞘膜积液还是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肿瘤等。透光试验是简单有效的初步诊断方法。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鞘膜积液的类型,如睾丸鞘膜积液时可见睾丸周围有液性暗区;同时还可排除其他阴囊内病变,如睾丸肿瘤等,超声检查对小儿无创伤,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
六、治疗
1.观察等待: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有自行吸收的可能,可先进行观察等待。因为婴儿的鞘突有可能在出生后1年内逐渐闭合,积液随之吸收。在此期间要密切观察肿块的大小、变化等情况。
2.手术治疗:如果鞘膜积液较大,1岁以后仍不消退,或交通性鞘膜积液,一般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是鞘突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合的鞘突管,阻止腹腔液体流入鞘膜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有效方法,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儿应及时进行手术,以免影响睾丸的发育等。
七、预后
小儿鞘膜积液经过及时诊断和适当治疗后,预后一般较好。手术治疗的患儿通常恢复良好,鞘膜积液复发的概率较低。经过观察等待自行吸收的患儿,睾丸的发育等一般不受影响。但如果鞘膜积液未得到及时处理,较大的鞘膜积液可能会压迫睾丸,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从而影响睾丸的正常发育。因此,对于小儿鞘膜积液应早期重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