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在胆红素生成特点、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黄疸程度、伴随症状等方面有区别,生理性黄疸胆红素生成有特点、出现及消退有规律、程度轻且无其他异常症状;病理性黄疸胆红素生成过多或代谢排泄障碍、出现早、持续久、程度重且常伴其他异常症状,早产儿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鉴别黄疸类型并及时就医。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且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导致胆红素产生较多,约为成人的2倍。以足月儿为例,生理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一般不超过257μmol/L(15mg/dl)。这是因为新生儿自身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其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在出生后逐渐完善,能够处理相对较多的胆红素产生量。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可因分娩时脐血结扎延迟、胎-胎输血或胎-母输血等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等原因,会使胆红素产生明显增多,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或者存在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常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缺陷病等;还有胆汁排泄障碍,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血清总胆红素值会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水平,例如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15mg/dl),或每日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超过85μmol/L(5mg/dl)等。
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到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消退。这与新生儿生后胆红素代谢逐渐完善的过程相关,随着肝脏功能的成熟,胆红素的处理能力逐渐增强,黄疸会按规律消退。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仍不消退,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例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黄疸会进行性加重且持续不消退。这是因为导致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持续存在,影响了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使得黄疸不能按时消退甚至反复出现。
黄疸程度
生理性黄疸:黄疸程度相对较轻,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在上述生理性黄疸的正常范围内,一般不会对新生儿的机体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宝宝一般情况良好,精神、吃奶等都不受明显影响。
病理性黄疸:黄疸程度较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出生理性黄疸的范围,可能会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例如当血清胆红素过高时,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等,若不及时处理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听力障碍等。
伴随症状
生理性黄疸:宝宝一般没有其他异常症状,精神状态好,吃奶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
病理性黄疸:常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发热、拒奶、反应差等感染中毒症状;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能伴有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等表现;溶血性黄疸可能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
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更不成熟,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更需谨慎。在护理早产儿出现黄疸时,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血-脑屏障更不完善,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现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黄疸,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