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机体免疫状态及皮肤黏膜屏障受损有关。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肠道革兰阴性菌等是常见致病菌;儿童、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及免疫抑制人群易因免疫状态不佳发病;皮肤切割伤、刺伤、撕裂伤等创伤,外科手术后切口护理不当,血管穿刺、导尿等医源性操作护理不当致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均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常见病原体,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等,这些物质会破坏组织细胞,导致组织坏死和炎症扩散。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皮肤屏障功能减弱,若皮肤有破损,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较易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厌氧菌:常与需氧菌混合感染,在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肠道手术后若发生厌氧菌感染,可能蔓延至周围组织,引发坏死性筋膜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且常伴有血管病变,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更易合并厌氧菌等感染而诱发坏死性筋膜炎。
肠道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等,当人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道革兰阴性菌可移位至其他部位,引起感染,进而导致坏死性筋膜炎。肥胖人群由于皮下脂肪厚,局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若有皮肤损伤,肠道革兰阴性菌等病原体更易在局部滋生繁殖,增加发病风险。
机体免疫状态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婴幼儿,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发生坏死性筋膜炎。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若皮肤有微小损伤,病原体入侵后较成人更易引发严重的感染反应,导致坏死性筋膜炎。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包括T细胞、B细胞功能下降,吞噬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减少等,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因此更容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引发坏死性筋膜炎。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抵抗力,增加了发病几率。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感觉,使患者对皮肤损伤等情况不敏感,容易忽视,从而延误病情,增加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病风险。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各种病原体的易感性显著增加,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免疫抑制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被抑制,病原体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引发严重感染,包括坏死性筋膜炎。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皮肤黏膜的护理,避免外伤,一旦有感染迹象需及时就医。
皮肤黏膜屏障受损
创伤因素:皮肤切割伤、刺伤、撕裂伤等各种皮肤创伤,为病原体侵入机体提供了直接通道。例如,工人在工作中手部被金属锐器刺伤后,若伤口处理不及时或不当,病原体就可能沿着伤口侵入皮下组织和筋膜,引发坏死性筋膜炎。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时容易发生擦伤、刺伤等,家长需注意及时清洁和处理伤口,防止感染。
手术相关因素:外科手术后切口是病原体侵入的重要途径,如果术后切口护理不当,发生感染,就可能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如腹部手术后,若切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细菌就可能沿着切口蔓延至筋膜等组织,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手术患者,术后更要加强切口的观察和护理,因为这类人群自身抵抗力较弱,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更高。
医源性操作相关:如血管穿刺、导尿等侵入性操作,如果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操作后护理不当,也可能导致病原体侵入机体,引发感染进而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例如,导尿操作时若污染尿道周围组织,细菌可能向上蔓延至筋膜等部位。对于儿童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