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休息与姿势调整(急性发作期适当休息、调整正确坐姿站姿)、物理治疗(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按摩放松肌肉、针灸调节气血)、康复锻炼(腰部伸展运动增强力量柔韧性、游泳温和锻炼腰部);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炎症但需注意副作用及特殊人群用药、肌肉松弛剂缓解肌肉痉挛但要注意不良反应及禁忌人群。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休息与姿势调整
1.充分休息:急性发作期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减少进一步损伤。例如,避免长时间弯腰劳作、久坐或久站等加重腰肌负担的行为。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休息的时长和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急性发作时休息1-2天可能症状就会有所缓解;而老年人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一般建议休息2-3天,且休息时可选择硬板床,保持脊柱的生理曲度。
2.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坐立时应使腰部挺直,椅子要有合适的高度和支撑,使臀部能充分接触椅面,双脚平放在地面;站立时应收腹挺胸,重心均匀分布在双脚上。对于有不良姿势习惯的人群,如长期弯腰工作的劳动者,需要逐步纠正姿势,可通过定时提醒自己保持正确姿势,或者使用辅助工具如腰垫来帮助维持正确姿势。
(二)物理治疗
1.热敷:利用热传递原理,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温度对腰部的影响不同,一般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较为适宜,避免温度过高烫伤皮肤。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温度感知可能不敏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防止发生烫伤。
2.按摩:专业人员的按摩可以放松腰部肌肉,改善肌肉紧张状态。按摩的力度要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例如,轻柔的揉按、拿捏等手法可以缓解肌肉痉挛。但对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部疾病的患者,按摩需要谨慎,应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避免不当按摩加重病情。老年人的肌肉相对较脆弱,按摩时手法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用力造成肌肉损伤。
3.针灸: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腰部气血运行,达到缓解疼痛、放松肌肉的目的。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对于儿童,由于其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一般不建议采用针灸治疗腰肌劳损。
(三)康复锻炼
1.腰部伸展运动:如仰卧位挺腰动作,患者仰卧在床上,双腿屈膝,以双脚、双肘和后头部为支点,用力将臀部抬高,坚持几秒后放下,重复进行。这种运动可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改善腰部柔韧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强度有所差异,年轻人可以适当增加运动的频率和幅度,而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一般每次做10-15次,每天2-3组。
2.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对腰部肌肉的锻炼较为温和且有效。尤其是蛙泳和仰泳,在游泳过程中腰部肌肉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水的浮力还能减轻腰部的负担。对于不同年龄和体质的人群,游泳的时间和强度可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每周游泳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老年人则可以每周游泳2-3次,每次15-20分钟,要避免过度疲劳。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可缓解腰部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副作用。例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要格外谨慎,可在医生指导下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相对减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也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二)肌肉松弛剂
对于肌肉痉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肌肉松弛剂来缓解肌肉紧张。但肌肉松弛剂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期间要避免驾驶车辆或操作危险器械。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不建议使用肌肉松弛剂,儿童也不推荐使用此类药物治疗腰肌劳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