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有消化系统(腹痛、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异常)和全身(怕冷、精神萎靡)症状,可通过饮食(选温热食物、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生活方式(保暖、适度运动)、中医理疗(艾灸中脘等穴、腹部顺时针按摩)调理。
一、脾胃虚寒的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腹痛:多为隐痛,喜温喜按,食用生冷食物后疼痛往往加重。这是因为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寒凝气滞而引起腹痛。例如,一些脾胃虚寒的患者在进食冷饮后,会感觉腹部隐隐作痛,通过热敷腹部或喝些温热的汤品后,疼痛可有所缓解。
腹胀:胃脘部胀满不适,进食后腹胀症状可能更明显。脾胃虚寒,运化无力,食物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停积在胃肠中,就会导致腹胀。比如,患者吃了一点食物就觉得肚子胀得难受,长时间不缓解。
食欲不振:食欲减退,不想吃东西。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寒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使得人体缺乏充足的气血来维持正常的食欲,所以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
大便异常:大便稀溏,质地稀薄,次数增多。脾胃虚寒,不能正常腐熟和运化水谷,水湿内停,下注肠道,就会出现大便稀溏的症状。例如,有的患者大便每天数次,呈水样或糊状。
2.全身症状
怕冷:患者常常感觉怕冷,比常人更易受寒。这是由于脾胃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温煦机体,导致体表阳气不足,所以怕冷。比如,在相同的环境下,脾胃虚寒的人会比其他人多穿衣服,还觉得寒冷。
精神萎靡:精神状态欠佳,容易疲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不足会影响心神,导致精神萎靡、疲劳乏力。
二、脾胃虚寒的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食物选择:宜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山药、生姜等。羊肉、牛肉性温,具有温中补虚的作用;桂圆、红枣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同时也有温阳的效果;山药健脾益胃;生姜可以温中散寒。例如,可经常用红枣、桂圆、生姜煮粥喝,既能补充营养,又能起到温中散寒的作用。避免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生鱼片、苦瓜、冬瓜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
进食方式: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过饥过饱。过饥会使脾胃空虚,过饱会加重脾胃负担。进食时要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减轻脾胃的运化压力。
2.生活方式调理
保暖:尤其要注意腹部、背部、足部的保暖。腹部受寒会加重脾胃虚寒的症状,背部是膀胱经循行的部位,保暖背部有助于振奋阳气;足部是三阴经的起始部位,注意足部保暖可以温阳散寒。比如,在寒冷季节,要穿暖和的衣服,尤其是护好肚子,晚上睡觉可以使用热水袋温暖腹部。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劳累。比如,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左右,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对于儿童来说,可选择适合的户外活动,如在天气好的时候在院子里玩耍,但要避免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活动;对于老年人,太极拳是比较合适的运动方式,能在柔和的运动中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3.中医理疗调理
艾灸:可选择艾灸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等穴位。中脘穴是胃之募穴,能调理脾胃;关元穴是元气所存之处,艾灸关元穴可以温补阳气;足三里穴是强身健体的要穴,艾灸足三里穴能健脾和胃。一般每周艾灸2-3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10-15分钟。艾灸时要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对于儿童进行艾灸时,要特别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要注意避免烫伤。
推拿按摩:可以进行腹部的推拿按摩,如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顺时针按摩腹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推拿按摩时力度要适中,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要更加轻柔。儿童的腹部比较娇嫩,按摩时手法要轻缓;老年人如果有腹部疾病等情况,要先咨询医生是否适合推拿按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