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液体超量形成囊肿正常鞘膜囊有少量浆液润滑鞘膜分脏层和壁层有分类及表现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治疗有观察等待和手术治疗预后良好特殊人群婴儿要注意阴囊清洁卫生观察等待时定期复诊避免腹压增加手术患儿要护理切口。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儿童鞘膜积液是指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正常情况下,鞘膜囊内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当鞘膜的分泌、吸收功能失衡时,就会导致鞘膜积液的发生。鞘膜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覆盖于睾丸、附睾表面,壁层衬于阴囊内面。
二、分类及表现
(一)睾丸鞘膜积液
多表现为阴囊内囊性肿块,呈球形或梨形,触之光滑,有弹性,一般无疼痛。积液量较少时,可无明显不适;积液量较多时,可感到阴囊下坠、胀痛等。
婴儿型鞘膜积液属于睾丸鞘膜积液的一种特殊类型,除了睾丸鞘膜积液的表现外,常伴有精索鞘膜积液,外观呈梨形,外环口因受压扩大,但与腹腔不相通。
(二)精索鞘膜积液
表现为精索部位囊性肿物,与睾丸鞘膜积液不相通,可随精索移动,大小多较恒定。
(三)交通性鞘膜积液
又称先天性鞘膜积液,婴儿出生后,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液体可经未闭合的鞘状突与鞘膜腔相通。当患儿平卧时,积液可回流至腹腔,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时,积液又可积聚于鞘膜腔,肿块增大。
三、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胎儿时期,鞘状突在不同部位闭合不全可导致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例如,交通性鞘膜积液是由于鞘状突未闭合,使腹腔与鞘膜腔相通。
对于男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下降至阴囊,同时带动鞘状突下移,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在出生前后逐渐闭合。若闭合异常,就会引发鞘膜积液。
(二)后天性因素
感染是常见的后天因素,如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等炎症性疾病,可引起鞘膜的分泌增加,吸收减少,从而导致鞘膜积液。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等。
外伤也是一个因素,阴囊部位受到外伤后,可能会引起鞘膜内出血、渗出,进而形成鞘膜积液。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力衰竭、低蛋白血症等,也可能因全身性水肿等原因导致鞘膜积液,但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视诊可观察阴囊的大小、形态,触诊可判断肿块的质地、有无压痛等。交通性鞘膜积液可通过体位改变来辅助诊断,如患儿平卧后肿块缩小或消失,站立后肿块又出现。
(二)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鞘膜腔内积液的情况,明确积液的量、部位以及是否存在分隔等,还能与腹股沟斜疝等其他阴囊疾病相鉴别。超声下可见鞘膜腔内液性暗区。
五、治疗与预后
(一)观察等待
对于1岁以内的婴儿鞘膜积液,部分可自行吸收,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因为婴儿的鞘状突有可能在1岁以内逐渐闭合,鞘膜积液随之消失。在此期间,要注意观察积液的变化情况,如积液量有无增多、阴囊有无明显增大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超过1岁仍未自行吸收的鞘膜积液,以及交通性鞘膜积液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鞘状突高位结扎术(适用于交通性鞘膜积液)或鞘膜翻转术(适用于睾丸鞘膜积液等)。手术效果一般较好,术后鞘膜积液复发率较低。
(三)预后
经过及时、恰当治疗的儿童鞘膜积液患儿,预后良好,阴囊外观可恢复正常,一般不影响生育等功能。但如果鞘膜积液未得到及时处理,长期存在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如导致睾丸因长期受压、温度改变等出现发育不良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保持阴囊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感染。在观察等待期间,要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诊,由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同时,要注意避免患儿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增加可能会导致鞘膜积液加重。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儿童,术后要注意切口的护理,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家长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对患儿进行术后护理,如适当抬高阴囊等,以减轻阴囊水肿,促进切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