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黄疸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致,足月儿2-3天出现,5-7天消退,最迟不超2周,早产儿3-5天出现,7-9天消退,最长3-4周,一般情况好;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原因致,出现早、程度重、进展快、持续久或退而复现,可伴其他症状,不及时治高胆红素血症可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生理性黄疸据日龄等诊断,一般不特殊治,尽早喂养促胎便排出;病理性黄疸据病因治疗,如光照、换血、控感染、手术等,特殊人群需更谨慎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与发生机制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新生儿出生后,由于体内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胎儿在宫内时靠母体供应氧气和营养,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血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而新生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尚未成熟,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病理性黄疸:多种原因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常见原因有胆红素生成过多,如红细胞增多症、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等;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如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胆汁排泄障碍,如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二、临床表现
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足月儿皮肤轻度黄染,主要累及面部及躯干部,巩膜可有轻度黄染;早产儿黄疸程度相对较重,黄染范围可更广,可累及四肢。
病理性黄疸:除皮肤黏膜黄染外,还可伴有其他症状,如溶血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伴有发热、反应差等感染中毒症状;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出现陶土色大便等。
三、对机体的影响
生理性黄疸:通常对机体影响较小,随着胆红素代谢的逐渐完善,黄疸会自行消退,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可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多见于新生儿,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智力低下、听力障碍、运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等特殊人群,发生病理性黄疸时更易出现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为他们的血-脑屏障发育更不完善,对胆红素的耐受性更差。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生理性黄疸:主要根据新生儿日龄、胆红素水平等临床表现来诊断,通过监测血清胆红素水平,结合日龄-胆红素曲线来判断是否为生理性黄疸。如果胆红素水平在相应日龄的生理性黄疸范围内,则考虑为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判断。通过详细询问母亲妊娠史、分娩史、新生儿出生情况等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体征,进一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病因,以区分是哪种原因引起的病理性黄疸。
五、处理原则
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通过尽早喂养,促进胎便排出,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有助于减轻黄疸程度。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要加强监测,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情况。
病理性黄疸: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对于溶血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可采用换血疗法等;对于感染引起的病理性黄疸,需要积极控制感染;对于胆道闭锁引起的病理性黄疸,多需要手术治疗等。同时,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在处理病理性黄疸时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各项指标,采取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