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突多有放射性疼痛等表现,影像学可通过CT或MRI检查,因腰椎间盘退变等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长期伏案等易诱发,孕妇及儿童青少年需注意;腰肌劳损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等,影像学多无明显异常,与长期不良姿势等有关,中老年人及长期用力工作者易患,需纠正不良姿势等。
腰突(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有放射性疼痛,常见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痛,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及会阴部感觉异常等马尾神经综合征表现。不同节段的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放射痛部位有所差异,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引起小腿外侧及足背内侧痛觉减退;腰5-骶1椎间盘突出常引起小腿后外侧及足底痛觉减退。
腰肌劳损:主要表现为腰部酸痛或胀痛,可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疼痛一般局限于腰部,无放射性下肢痛,多无下肢麻木、无力等神经受累表现。
影像学检查
腰突:腰椎间盘CT或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的检查方法。CT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对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压迫情况,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及类型(如膨出、突出、脱出等)。
腰肌劳损:影像学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腰椎X线片可无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有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等非特异性改变,但无椎间盘、神经根等结构的器质性病变。
发病原因及诱因
腰突: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断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等引起。常见诱因有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随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降低,容易发生退变)、损伤(如长期反复的腰部应力积累、急性腰部损伤未及时治疗等)、妊娠(妊娠期女性腰部负担加重,易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等。
腰肌劳损:多与长期腰部姿势不良有关,如长期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慢性损伤;也可因急性腰部损伤治疗不彻底,迁延转为慢性劳损;寒冷、潮湿等环境因素也可诱发腰肌劳损,寒冷潮湿可引起腰部肌肉痉挛,血液循环障碍,加重肌肉、筋膜的慢性损伤。
年龄与性别差异
腰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50岁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这与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腰部受力较多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加重,腰突的发病风险增加。
腰肌劳损:多见于中老年人,但也可见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的年轻人,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长期从事需腰部用力工作的人群(如体力劳动者、运动员等)发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影响及应对
腰突:长期伏案工作、缺乏体育锻炼、腰部外伤史等生活方式易诱发腰突。建议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久坐,工作一段时间后要适当活动腰部;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飞燕、五点支撑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稳定性;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受潮。
腰肌劳损:长期不良的腰部姿势是主要诱因,如长时间弯腰劳作、伏案工作等。应纠正不良姿势,定时改变腰部姿势,工作间隙进行腰部放松活动;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耐力;注意腰部保暖,避免腰部受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腰突:孕妇属于特殊人群,孕期由于激素变化及腰部负担加重,易发生腰突。孕期应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腰部肌肉锻炼(如柔和的腰部伸展运动),以维持腰部肌肉力量,减轻腰部负担。产后也需注意腰部保护,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对于儿童及青少年,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等因素可能增加腰突风险,应避免过度腰部负重及剧烈腰部运动。
腰肌劳损:老年人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退变,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老年人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行走及站立时可适当使用腰部支撑物(如腰围)来减轻腰部压力;进行腰部锻炼时应选择温和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腰部损伤。对于儿童,不良的坐姿、背负过重书包等可能导致腰肌劳损,应培养正确的坐姿,书包重量不宜过重,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强腰部肌肉柔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