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需先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判断出血严重程度、行紧急体位与监测;通过实验室、内镜、影像学等检查诊断病因;采取一般治疗(禁食、补液支持)及针对病因治疗(息肉、肿瘤、血管畸形等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注意病因及用药等,老年人关注基础病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一、初步评估与紧急处理
1.判断出血严重程度: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患者,首先要评估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冷汗、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等表现,提示可能有大量出血,处于较危急状态。例如,收缩压低于90mmHg,心率大于100次/分,往往提示失血性休克的可能。
观察粪便颜色及性状,若为鲜血便且量较多,或者暗红色血便,都需要高度重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有其特殊原因,如肠套叠等,而老年人可能与肠道肿瘤、血管病变等相关。
2.紧急体位与监测:
让患者采取平卧位,若有休克表现,可将下肢抬高15°-20°,以保证脑部供血。密切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每5-15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观察意识状态等。对于儿童,要特别注意其精神状态,如是否萎靡、烦躁等。
二、病因诊断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以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判断贫血程度。例如,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出血仍在继续。对于不同年龄儿童,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不同,新生儿血红蛋白正常范围约140-220g/L,儿童(6个月-6岁)约110-160g/L,6岁以上约120-160g/L。
凝血功能检查:若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病史或怀疑有凝血障碍导致的出血,需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查。
2.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直肠、结肠黏膜情况,发现病变如息肉、溃疡、肿瘤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结肠镜检查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要更轻柔的操作,充分准备肠道。
小肠镜检查:对于常规结肠镜检查未能发现病变的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小肠镜检查,包括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小肠镜等。胶囊内镜适用于非梗阻性小肠疾病的检查,但儿童一般不推荐首先使用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病变,但操作相对复杂。
3.影像学检查:
腹部CT或CT血管造影(CTA):可以帮助发现肠道血管畸形、肿瘤等病变。对于老年人,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肠道周围组织情况;对于儿童,要考虑辐射剂量问题,尽量在必要时谨慎选择。
血管造影:对于怀疑血管病变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如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的血管畸形等,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但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检查方法,可同时进行栓塞治疗。
三、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禁食:对于大量出血患者,需要暂时禁食,避免食物刺激肠道加重出血。但对于少量慢性出血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饮食,如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儿童患者要保证营养供应,可通过肠外营养等方式维持。
补液支持:根据患者脱水及失血情况进行补液,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失血较多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红细胞悬液等纠正贫血。儿童补液要注意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导致心肺负担过重。
2.针对病因的治疗:
息肉治疗:如果是肠道息肉导致的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
肿瘤治疗:对于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血管畸形治疗:对于血管畸形导致的出血,可通过内镜下治疗(如激光、电凝等)或血管造影下栓塞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原因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畸形、感染等相关。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且儿童禁忌的药物。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儿童失血后对机体的影响可能比成人更迅速,如出现发育迟缓等问题。
2.老年人: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多与肿瘤、血管退行性病变等有关。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抗凝药物的老年人出现出血时,需要谨慎调整抗凝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因为药物代谢和排泄可能受到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