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腹水即腹腔积液,是腹腔内液体过多积聚,常见病因有肝硬化、恶性肿瘤、腹腔感染、心血管疾病、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有腹部膨隆、腹胀、全身症状等,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腹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患腹腔积液需特殊对待。
一、常见病因
1.肝硬化:是引起腹水最常见的原因。肝硬化时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门静脉高压,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使腹水形成。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因长期的肝脏损伤(如长期酗酒、慢性乙肝或丙肝感染等)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腹水。男性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等)的影响,患肝硬化的风险可能相对有一定特点,女性也可能因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患病。
2.恶性肿瘤:如肝癌、胃癌、卵巢癌等转移至腹膜,肿瘤细胞会刺激腹膜毛细血管,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或者肿瘤阻塞淋巴管,影响淋巴回流,从而引起腹水。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患恶性肿瘤相关腹水,比如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饮食习惯等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3.腹腔感染:如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后,会引起腹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渗出增多形成腹水。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结核杆菌引发相关疾病。
4.心血管疾病:如慢性右心衰竭,会导致体循环淤血,静脉压力升高,使液体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老年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可能逐渐衰退,患慢性右心衰竭的风险较高,从而更容易出现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腹水。
5.低蛋白血症:多种原因引起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如营养不良、严重肝脏疾病导致合成不足等,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腹腔形成腹水。营养不良人群、患有严重肝脏疾病等人群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进而导致腹水。
二、临床表现
1.腹部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膨隆,外观像蛙腹,腹胀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腹部隐痛等不适。
2.全身症状:根据病因不同有所差异,如肝硬化腹水患者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表现;恶性肿瘤腹水患者可能有消瘦、贫血等恶病质表现;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患者可能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腹部叩诊可发现移动性浊音阳性,提示腹腔内有较多液体(一般腹腔积液量在1000ml以上时可查出移动性浊音)。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腹腔内积液的量,还能帮助发现肝脏、胰腺、腹腔脏器等有无病变,是筛查腹腔积液常用的检查方法。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腔内的情况,对于发现腹腔内的肿瘤、肝脏病变等有重要价值。
3.腹腔穿刺抽液检查:通过穿刺抽取腹腔积液进行化验,可明确腹水的性质,如漏出液、渗出液等,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漏出液常见于肝硬化、心功能不全等,外观清亮,细胞数少;渗出液常见于感染、肿瘤等,外观可浑浊,细胞数多,可进一步通过生化、细胞学等检查明确具体病因。
四、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肝硬化引起的腹水,需要针对肝硬化进行治疗,如限制钠、水的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但具体用药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腹水引流等。
若是恶性肿瘤导致的腹水,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
结核性腹膜炎引起的腹水则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大量腹水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适当放腹水缓解症状,但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补充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导致腹水的患者,补充白蛋白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有助于减轻腹水。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腹腔积液时,由于其各器官功能相对衰退,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治疗时需更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功能负担的药物;儿童出现腹腔积液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疾病等有关,诊断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检查方法的选择要更注重安全性和适用性;孕妇出现腹腔积液则需要特别谨慎,要综合考虑胎儿情况和孕妇病情,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检查和治疗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