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与黑便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便血颜色与出血部位等相关因素有关,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在不同人群中表现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有差异,急性大量失血会致周围循环衰竭出现多种症状。
一、呕血与黑便
(一)呕血
1.年龄因素影响: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导致的呕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重视。对于婴幼儿,可能因喂养不当、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引起,呕血颜色可能因出血量及出血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少量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大量出血时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
2.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某些因性别相关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有差异,如女性生理期相关疾病一般不直接导致消化道出血,但因其他疾病导致的消化道出血无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大量饮酒者,可能因酒精性肝病等引起消化道出血导致呕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药物者,也易出现胃黏膜损伤出血致呕血。
4.病史影响:有消化性溃疡病史者,易因溃疡活动导致出血出现呕血;有肝硬化病史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出现呕血。
出血部位在食管、胃及十二指肠上段时,血液经口腔呕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者为鲜红色,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较少时,血红蛋白经胃酸作用形成酸化正铁血红蛋白,呕血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
(二)黑便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黑便可能因肠道感染、肠套叠等引起,不同年龄儿童表现不同,婴幼儿黑便可能伴随腹泻、腹痛等症状,需警惕肠道器质性病变。
2.性别因素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黑便的特异性情况,但因性别相关疾病间接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引起的黑便无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食物者,易患消化道疾病导致黑便;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致黑便。
4.病史影响: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溃疡出血可导致黑便;有炎症性肠病病史者,病情活动时可出现黑便。
血液在肠道内停留较长时间,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外观呈柏油样,有光泽。若出血量较大、出血速度较快时,也可出现暗红色血便。
二、便血
(一)便血的颜色与出血部位关系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便血因不同年龄阶段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便血可能因咽下母血、消化道畸形等,表现为不同颜色的便血;婴幼儿便血常见于感染性腹泻、肠息肉等,颜色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异。
2.性别因素影响: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便血颜色差异的情况,但因性别相关疾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导致的便血无性别差异。
3.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如久坐、缺乏运动等,易患痔疮等疾病导致便血;长期吸烟饮酒者,增加消化道疾病风险致便血。
4.病史影响:有痔疮病史者,排便时可出现鲜血便;有结直肠肿瘤病史者,可出现便血,且随病情进展可能有其他伴随症状。
便血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异。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可表现为黑便;若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出血部位较低,便血可为暗红色甚至鲜红色。直肠、肛门部位出血,多为鲜血便,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排便后滴血。
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一)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对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耐受性差,婴幼儿血容量相对较少,少量失血即可出现明显症状,如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老年人血管弹性差,代偿能力弱,即使出血量不是很大,也易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如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更迅速。
2.性别因素影响: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的差异,但老年女性可能因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等,在出现周围循环衰竭时,可能因活动不便等因素影响就医等情况。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卧床、缺乏锻炼者,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身体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差;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失血的耐受能力可能降低。
4.病史影响: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发生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易加重心血管负担,导致病情恶化;有贫血病史者,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急性大量失血时,由于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可导致周围循环衰竭。患者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出汗、口渴、四肢厥冷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意识障碍等休克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