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涉及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包括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息肉)、肠道血管病变(如肠道血管瘤、缺血性肠病),不同人群在消化道出血发病机制中有不同体现,需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风险。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
(一)食管疾病
1.食管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建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血管压力过高或受到刺激时,易破裂出血。例如,肝硬化患者中,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研究显示约有一定比例的肝硬化患者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进而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剧烈呕吐等导致腹内压骤然升高,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频繁剧烈呕吐的患者,如酗酒者剧烈呕吐后,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二)胃十二指肠疾病
1.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重要因素,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使用也会损伤胃黏膜,诱发溃疡出血。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发生出血并发症,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胃溃疡略高,且与溃疡的大小、深度等有关,较大较深的溃疡更容易出血。
2.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可引起胃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出血。例如,重症患者在遭受重大创伤后,胃黏膜的血液灌注减少,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3.胃癌:癌组织侵袭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胃癌患者中,随着肿瘤的进展,出血的发生率会增加,尤其是晚期胃癌患者,肿瘤侵犯血管的概率较高,容易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
(一)肠道炎症性疾病
1.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病变部位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肠道黏膜处于持续炎症状态,病情活动期时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
2.克罗恩病:肠道全层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肠壁血管,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病变具有节段性特点,病变部位的血管受到炎症侵袭,容易发生出血,且出血的表现多样,可能为少量便血或大量出血。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癌组织侵犯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结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在结肠癌患者中,出血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右侧结肠癌,由于肠腔较大,出血后往往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而左侧结肠癌则可能出现便血等表现。
2.直肠息肉:肠道息肉尤其是较大的息肉,表面黏膜容易糜烂、溃疡,导致出血。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则可能引起便血等症状,且有一定的癌变倾向,需要及时处理。
(三)肠道血管病变
1.肠道血管瘤:肠道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形成血管瘤,血管壁薄弱,容易破裂出血。肠道血管瘤可发生在肠道的任何部位,出血的表现因血管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异,较小的血管瘤可能仅表现为少量便血,较大的血管瘤则可能引起大量出血。
2.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狭窄、栓塞等原因导致肠道缺血,肠黏膜损伤、溃疡形成,引起出血。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发生血管病变,在患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中,缺血性肠病的发生率较高,进而导致下消化道出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中也有不同体现。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等因素,更容易发生缺血性肠病等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有长期酗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容易诱发胃十二指肠的急性黏膜病变或溃疡出血;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要密切关注其血管状况和基础疾病,积极预防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病史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降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