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表现为呕血与黑便,呕血因出血部位、量和速度不同有不同表现,黑便呈柏油样或隐血阳性;便血因出血部位不同颜色有异;全身症状有贫血相关表现(轻、重度贫血表现不同)及发热(多为低热,24小时内出现,持续3-5天);还可有头晕、心慌、腹部不适等其他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表现各有特点。
一、呕血与黑便
(一)呕血
1.表现及相关因素: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时,常伴有呕血。出血量较少且速度较慢时,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色,是血液经胃酸作用形成正铁血红蛋白所致;出血量较多、速度较快时,呕血则为鲜红色或伴有血块。例如,胃溃疡合并出血,若溃疡侵蚀较大血管,可能出现大量呕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消化道出血呕血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可能因动脉硬化等因素,出血后呕血表现可能因基础疾病而有不同特点。
2.黑便:消化道出血后,血红蛋白的铁经肠道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称黑便,典型黑便呈柏油样,有光泽。上消化道出血通常会有黑便,出血量较少时,可能黑便颜色较暗或呈隐血阳性。比如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出血量小时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出血量稍大则出现黑便。在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黑便表现不同,但女性若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消化道出血黑便表现与非孕期无本质区别,但需考虑孕期特殊情况对诊断的影响。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的人群,消化道黏膜易受损,更易发生出血导致黑便,有此类生活方式的人出现黑便时需高度警惕消化道出血。
二、便血
(一)便血表现
1.便血颜色与出血部位关系:便血是消化道出血从肛门排出的现象。下消化道出血时,便血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部位在结肠下段或直肠、肛门,便血多为鲜红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若出血部位在小肠或结肠上段,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时,便血可呈暗红色,类似果酱样;出血量较多时,也可能出现鲜红色血便。例如,直肠息肉出血,多为便后滴血,血色鲜红;结肠癌出血,便血颜色可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且常伴有黏液。对于儿童,肠套叠是引起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表现为果酱样血便;老年人肠道肿瘤导致的便血,需注意与其他肠道疾病鉴别,其便血特点可能因肿瘤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全身症状
(一)贫血相关表现
1.轻度贫血: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时,可能仅有轻度贫血表现,如头晕、乏力等。患者可能在活动后出现明显的疲倦感,面色、睑结膜、甲床等部位稍显苍白。不同年龄人群对轻度贫血的耐受不同,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轻度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年人轻度贫血可能加重其基础疾病,如本身有冠心病的老年人,轻度贫血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症状加重,出现胸闷、心悸等。
2.重度贫血:出血量较大、速度较快时,可出现重度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四肢湿冷、精神萎靡、意识模糊等。对于女性,重度贫血可能影响月经周期等;儿童重度贫血则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和智力发育,需紧急处理。
(二)发热
消化道出血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能与出血后机体吸收血液分解产物有关。发热通常在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持续3-5天。不同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发热可能不典型,体温升高不明显;儿童发热时需注意与感染性发热鉴别,避免误诊。
四、其他表现
(一)头晕、心慌
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症状。尤其是快速失血时,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供血,外周血管收缩,患者会感到头晕,心脏代偿性加快搏动以维持血压,从而出现心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对头晕、心慌的耐受不同,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能在出血后较早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慌;而长期缺乏运动的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可能较快出现这些症状。
(二)腹部不适
部分消化道出血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如上腹痛、腹胀等。例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常伴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出血后疼痛可能有一定变化;肠道炎症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可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腹部不适表现有差异,儿童腹痛表述可能不精确,需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老年人腹部不适可能因同时存在其他腹部疾病而被掩盖或表现不典型,需仔细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