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症是宽泛概念,涵盖多种类型,由多因素致睡眠启动、维持或结构异常,失眠是常见类型;两者临床表现、病因有别,诊断评估方式不同,儿童、老年人、孕期女性等特殊人群睡眠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范畴
1.睡眠障碍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涵盖了多种睡眠相关的异常情况,包括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不宁腿综合征等多种类型。它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眠启动、睡眠维持或睡眠结构异常等问题,影响了睡眠的质量和数量,其病因可能涉及生理、心理、环境、疾病等多方面因素。例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都可能引发睡眠障碍症。
2.失眠:是睡眠障碍症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睡眠质量下降的情况,持续时间通常大于3个月。其成因往往与心理压力、生活事件、不良睡眠习惯等有关,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状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失眠情况。
二、临床表现差异
1.睡眠障碍症:不同类型的睡眠障碍症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例,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同时伴有打鼾、白天嗜睡、晨起头痛等症状;发作性睡病患者则会出现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暂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入睡前幻觉等症状,这些症状涉及睡眠的不同阶段和状态。
2.失眠:主要临床表现就是睡眠相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入睡困难,比如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都无法进入睡眠状态;或者睡眠维持困难,夜间容易醒来,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还有早醒,比正常起床时间提前醒来,且醒来后不能再入睡。同时,长期失眠的患者可能会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等,但一般不伴有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那样的呼吸相关异常表现。
三、病因区别
1.睡眠障碍症:病因复杂多样。生理方面,如脑部疾病(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会影响睡眠调节机制从而导致睡眠障碍症;心理方面,严重的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心理疾病常伴随睡眠障碍症的发生;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噪音过大等都可能引发睡眠障碍症;此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睡眠障碍症,例如一些中枢兴奋药物。
2.失眠:病因相对较局限于与睡眠相关的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等)、长期的心理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是常见诱因;不良睡眠习惯也是重要原因,比如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另外,一些轻微的躯体不适(如轻微疼痛、瘙痒等)也可能引发短期失眠,但长期失眠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更为密切。
四、诊断与评估
1.睡眠障碍症: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信息。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睡眠情况、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还会进行睡眠监测,如多导睡眠图(PSG)等,以准确评估睡眠结构、呼吸情况等。例如,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多导睡眠图可以清晰显示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次数、持续时间等指标;诊断发作性睡病则需要结合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等检查来辅助判断。
2.失眠: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睡眠主诉,同时结合睡眠日记等方式了解睡眠情况。医生会评估失眠的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躯体或心理症状。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患者的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晨起感觉等情况来进行初步诊断,必要时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辅助检查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睡眠障碍症可能与生长发育、环境适应等有关,比如幼儿期的睡眠障碍症可能表现为夜惊、梦游等情况,其病因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白天过度兴奋等有关;儿童失眠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不良睡眠习惯(如睡前过度活跃、依赖电子设备等)也可能引发,需要家长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
2.老年人:老年人睡眠障碍症较为常见,可能与生理机能衰退(如褪黑素分泌减少等)、慢性疾病(如关节炎、糖尿病等)增多有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老年人失眠也很普遍,与衰老导致的睡眠调节功能改变、慢性疾病引起的身体不适等有关,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睡眠环境安全,帮助其管理慢性疾病以改善睡眠。
3.孕期女性:孕期女性睡眠障碍症可能与激素变化、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尿频等)、心理压力(对胎儿健康的担忧等)有关;孕期失眠也较常见,与身体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需要给予孕期女性心理支持,帮助其调整睡眠姿势等以改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