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形成与体质、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疾病等多因素相关,先天禀赋使部分人易具湿气重体质,后天脾虚、阳虚等体质偏颇会致湿;过食生冷油腻、饮酒过度等饮食因素可生湿;居住或工作环境潮湿易让人体受湿邪侵袭;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生活方式会引发湿气积聚;慢性疾病影响水液代谢或急性疾病恢复期脾胃虚弱也会导致湿气重。
一、体质因素
(一)先天禀赋
部分人群先天体质偏湿,这与遗传等因素相关。从中医角度讲,若家族中有湿气重相关体质的遗传倾向,后代在一定程度上更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例如,家族中多人常表现出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等湿气重的征象,那么后代受其遗传影响,相对而言湿气重的易感性较高。
(二)后天体质偏颇
1.脾虚体质:脾主运化,若脾虚则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水湿代谢障碍,水湿内停就会导致湿气重。长期处于脾虚状态,比如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等损伤脾气,会使水湿在体内堆积。像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饮食无节制的人群,就较易出现脾虚进而湿气重的情况,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腻等。
2.阳虚体质:肾阳不足时,温煦机体的功能减退,也会影响水液的代谢。阳气不足无法很好地推动水液的运行,致使水湿停滞。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阳气渐衰,若平时又不注意保暖等,更易出现阳虚水湿内停,出现畏寒怕冷、肢体浮肿、舌苔白滑等湿气重相关表现。
二、饮食因素
(一)过食生冷油腻
1.生冷食物:大量食用冰淇淋、生鱼片等生冷之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受冷刺激后,其正常的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以及运化水湿的功能受阻,水湿在体内积聚。比如夏季过度贪食冷饮的人群,很容易出现脾胃功能受影响,进而湿气重,表现为腹泻、腹痛、舌苔白腻等。
2.油腻食物:长期摄入过多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之品,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脾胃需要耗费更多的能量来消化这些油腻食物,久而久之,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水湿能力下降,导致湿气内生。像一些经常在外就餐且偏好油炸、肥腻食物的人群,就容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常见症状有体倦乏力、口中黏腻、大便不爽等。
(二)饮酒过度
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脾胃和肝脏等器官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其运化水湿的功能。同时,酒精本身也会助湿生热,加重体内湿气的产生。例如一些长期酗酒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舌苔厚腻、身体困重等湿气重的表现。
三、环境因素
(一)居住环境潮湿
长期处于潮湿的居住环境中,如南方地区梅雨季时空气湿度大,或者居住在地下室等较为潮湿的地方,人体容易受到外界湿气的侵袭。人体肌表被湿邪所困,影响气血的运行和水液的代谢,从而导致湿气重。比如一些长期生活在南方潮湿地区的居民,若居住环境通风不好、地势低洼,就较易出现湿气重相关症状,像关节疼痛、身体沉重等。
(二)工作环境潮湿
某些职业需要长期处于潮湿的工作环境中,比如渔民长期在潮湿的船上工作、矿井下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等,人体长时间受外界湿气侵扰,也会出现湿气重的情况。例如矿井下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环境潮湿,身体易受湿邪侵袭,出现肢体困倦、舌苔白腻等湿气重表现。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缺乏运动
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代谢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湿气在体内积聚。例如一些长期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的人群,由于运动量少,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容易出现湿气重,表现为肥胖、身体沉重、精神萎靡等。
(二)作息不规律
经常熬夜、睡眠不足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会影响人体的正常代谢。中医认为,夜间是人体脏腑气血休息调养的时间,长期熬夜会干扰脾胃等脏腑的正常功能,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从而引发湿气重。比如一些经常熬夜加班、作息紊乱的人群,往往会出现舌苔厚腻、皮肤油腻等湿气重的表现。
五、疾病因素
(一)慢性疾病影响
某些慢性疾病会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从而导致湿气重。例如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水液代谢减慢,容易出现黏液性水肿等湿气重相关表现;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湿气内生。
(二)急性疾病恢复期
在一些急性疾病恢复期间,人体的脾胃功能往往较为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尚未完全恢复,此时也容易出现湿气重的情况。比如患有肺炎等急性疾病后,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但身体仍较为虚弱,脾胃功能未完全恢复,就可能出现舌苔厚腻、肢体困重等湿气重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