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远消化道的出血,病因有肠道肿瘤、息肉、炎症性肠病、血管病变、憩室病等,表现为不同便血特点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体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病因、止血治疗,不同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常见病因
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破溃出血。例如,结肠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相关,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结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肠道息肉: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恶变倾向,随着息肉增大,可能出现出血情况。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肠道会布满腺瘤性息肉,较易发生下消化道出血。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存在慢性炎症,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容易导致出血。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下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
血管病变:如肠道血管畸形,多见于老年人,可能与肠道黏膜下血管退行性变有关;还有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全身多个部位的毛细血管扩张,肠道受累时可引起出血。
憩室病:如结肠憩室,好发于老年人,当憩室内的血管破裂时可导致出血。
临床表现
便血特点:出血部位不同,便血表现有所差异。如果是左半结肠及直肠出血,一般便血颜色相对鲜红,可表现为便中带血、便后滴血或全为鲜红色血便;而小肠出血,由于出血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便血颜色可呈暗红色。
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有轻度头晕、乏力等表现;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心慌、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比如急性大量出血时,患者可能迅速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循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
诊断方法
病史及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饮食情况、用药情况、既往肠道疾病史等。体格检查时注意有无贫血貌、腹部压痛等体征,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腹部压痛,尤其是左下腹。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贫血情况,血红蛋白下降提示有出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出血病灶,如息肉、肿瘤、炎症等,并可进行活检明确病变性质。对于急性下消化道出血,一般建议在出血24-48小时内进行结肠镜检查,此时肠道清洁度相对较好,便于发现病变。
小肠镜检查:包括小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小肠胶囊内镜检查方便,患者吞服胶囊后,胶囊在肠道内自行拍摄图像,可观察小肠黏膜情况,但对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双气囊小肠镜可以直接进入小肠,观察并进行活检等操作,但属于有创检查。
血管造影:对于一些血管病变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如血管畸形等,血管造影有一定诊断价值。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可显示出血的血管部位。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对于贫血患者,根据贫血程度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如严重贫血时可能需要输血。
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肠道息肉引起的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如果是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等;对于炎症性肠病引起的出血,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止血治疗:可采用药物止血,如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减少肠道血流,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对于出血较急、较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止血、夹子止血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下消化道出血时,往往病情变化较快,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休克等严重情况。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比如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输血速度需要适当控制,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儿童: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需要重视。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如梅克尔憩室是儿童常见的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梅克尔憩室是位于回肠末端的先天性憩室,部分憩室黏膜有异位的胃黏膜或胰腺组织,可导致出血)。儿童在诊断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带来的辐射等不良影响,治疗上优先考虑非手术等相对温和的方式,如能通过内镜治疗解决的尽量不采用手术治疗,同时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安抚,因为儿童对检查和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
孕妇:孕妇发生下消化道出血时,需要特别谨慎考虑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在诊断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影像学检查时的造影剂等。治疗上要权衡母亲出血治疗和胎儿安全的关系,例如轻度出血可能优先采取保守治疗,而严重出血可能需要在保障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必要时的手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