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量大时鲜红或暗红、量小时咖啡色样,不同年龄病因不同;黑便是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肠内停留久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致粪便黑亮,速度快量大时暗红、量小时暗少量;鲜血便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距肛近或速快,如直肠结肠息肉肿瘤、肛裂、痔疮等,不同性别肛肠病诱因有别;暗红色血便常见小肠出血、结肠出血量大速快,如小肠血管畸形、溃疡性结肠炎等,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影响生长发育;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有头晕乏力、心慌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表现,各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贫血有面色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表现程度不同;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吸收可致低热需与感染性发热鉴别,不同年龄发热特点有差异;不同病因消化道出血伴有原发病相应表现如肝硬化有腹水脾大黄疸等、消化性溃疡有周期性上腹痛等。
呕血:出血部位在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时,血液经口腔呕出。出血量大时,呕出的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较小时,因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会变成咖啡色样。例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若溃疡较深累及较大血管,可能出现呕血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发生呕血的原因可能不同,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若发生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多与消化道肿瘤、动脉硬化等相关。
黑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时,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且发亮,类似柏油样,称为柏油样便。这是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表现之一,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癌出血等都可能出现黑便。黑便的颜色和性状也能提供一定信息,若出血速度快、出血量较大时,黑便可能呈暗红色;出血量小时,黑便颜色相对较暗且量少。
便血
鲜血便: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或出血速度较快。例如,直肠、结肠息肉或肿瘤、肛裂、痔疮等疾病可引起鲜血便。痔疮导致的便血,一般在排便后可见滴血或粪便表面带血,颜色鲜红;肛裂引起的便血,除了便血外,常伴有肛门剧烈疼痛。不同性别在肛肠疾病的发生上有一定差异,女性妊娠期由于盆腔压力增加等因素,更容易发生痔疮;男性若长期饮酒、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易患肛肠疾病导致便血。
暗红色血便:常见于小肠出血、结肠出血且出血量较多、出血速度较快的情况。例如,小肠血管畸形出血、溃疡性结肠炎等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有暗红色血便外,还常伴有腹泻、腹痛等症状,病情轻重不同,症状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患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
头晕、乏力:急性大量失血时,机体血容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患者会出现头晕症状;同时,全身组织器官缺氧,会感到乏力。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出现,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失血后更容易出现头晕、乏力加重的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心慌、冷汗:出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患者会出现心慌,即心跳加快的感觉;同时,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加,出现冷汗。儿童失血时,由于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心慌、冷汗等症状可能出现得更明显,需要及时处理。
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随着出血量的进一步增加,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的灌注,会使外周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下降;而心脏要泵出足够的血液,脉搏会变得细速。这是较为严重的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表现,无论哪个年龄段,出现这种情况都需要紧急处理,如快速补液、输血等。例如,大量消化道出血导致休克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和脉搏细速。
贫血表现
面色苍白: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会导致贫血,机体血红蛋白减少,面色会逐渐变得苍白。不同年龄人群面色苍白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儿童长期贫血可能影响其外观和生长发育,外观上面色苍白可能较为明显;老年人本身面色可能相对偏暗,贫血时面色苍白会更显憔悴。
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贫血时,脑部供血供氧不足,会出现头晕、耳鸣症状,长期慢性贫血还可能影响记忆力。老年人若本身存在脑动脉硬化等情况,贫血会加重脑部缺血缺氧,上述症状可能更突出;儿童长期贫血则可能影响其学习和认知功能。
其他表现
发热: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被吸收可引起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这是因为血液分解产物被吸收,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但需要注意与感染性发热相鉴别,若发热伴有寒战、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表现,则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部位继发感染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的特点也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消化道出血后发热更要警惕感染可能;老年人发热时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差,可能发热不明显,但病情可能更严重。
原发病表现:不同病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还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例如,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常伴有肝硬化的表现,如腹水、脾大、黄疸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常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的特点,出血前疼痛可能加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