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硬化是指由于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药物不当引起的肝脏损害,导致肝脏纤维化和硬化的疾病。

药物性肝硬化通常发生在使用某些药物后,肝脏受到毒性损伤,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肝脏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死亡、肝组织纤维化。这种病变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会逐渐发展成肝硬化,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常见的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物、抗病毒药物以及一些长期使用的非处方药物。
药物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可以非常隐匿,早期症状可能包括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腹水、肝脾肿大等明显的肝脏功能损害表现。由于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可能是慢性的,因此,患者很容易忽视早期症状,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
药物性肝硬化的治疗首先是停用或更换可能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并通过药物来缓解肝脏炎症,减轻肝硬化的进展。对于已经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干预治疗或肝移植来挽救生命。此病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