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分为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因过食生冷、居处潮湿致寒湿内盛,表现为脘腹胀满等,湿热蕴脾由感受湿热或过食肥甘酿湿生热,有脘腹胀闷等;脾虚分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脾气虚有食欲不振等,脾阳虚有脘腹冷痛等,脾虚气陷有脘腹重坠作胀等,脾不统血有便血等;两者病因、湿象表现、病机侧重不同,脾湿重湿邪困阻,脾虚重脾胃功能虚弱。
寒湿困脾:多因过食生冷、居处潮湿等致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患者常见脘腹胀满,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且饮食偏生冷的人群,易出现寒湿困脾,表现为身体沉重、大便稀溏且黏腻不爽等。
湿热蕴脾:常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脾胃所致。症状可见脘腹胀闷,纳呆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比如,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较易出现湿热蕴脾,出现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腻等表现。
脾虚的症状
脾虚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脾气虚: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导致。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食后胀甚,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一般长期饮食无规律、过度劳累的人群易出现脾气虚,像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且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较易有此类表现。
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或肾阳不足,火不生土所致。症状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清稀,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体质虚弱、年老体衰且素有畏寒怕冷表现的人群,更易出现脾阳虚,例如一些老年人群,本身阳气渐弱,若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易出现脾阳虚的相关症状。
脾虚气陷: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清阳不升,气陷不收。常见症状有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等。长期慢性腹泻、有脏器脱垂倾向的人群,需警惕脾虚气陷,比如一些患有慢性肠炎且有子宫脱垂等情况的患者可能出现此类表现。
脾不统血:多由久病脾虚,统血无权所致。可见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有慢性出血倾向且伴有脾虚表现的人群,要考虑脾不统血,例如长期有牙龈出血且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脾虚症状的患者可能符合此证型表现。
脾湿与脾虚症状的区别要点
病因方面:脾湿多与外湿侵袭(如环境潮湿)或饮食偏嗜生冷、肥甘厚味生湿有关;脾虚主要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等导致脾气虚进而发展相关。
湿象表现:脾湿有明显的湿邪表现,如寒湿困脾的白腻苔、肢体困重,湿热蕴脾的黄腻苔、身热不扬等;而脾虚主要以脾虚的功能减退表现为主,虽部分脾虚证型可能有一定湿象,但相对脾湿来说湿象不是最突出的核心表现。
病机侧重:脾湿侧重湿邪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虚侧重脾胃自身功能的虚弱,包括气虚、阳虚等不同程度的虚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