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与脾虚的症状区别

来源:民福康

脾湿分为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因过食生冷、居处潮湿致寒湿内盛,表现为脘腹胀满等,湿热蕴脾由感受湿热或过食肥甘酿湿生热,有脘腹胀闷等;脾虚分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脾气虚有食欲不振等,脾阳虚有脘腹冷痛等,脾虚气陷有脘腹重坠作胀等,脾不统血有便血等;两者病因、湿象表现、病机侧重不同,脾湿重湿邪困阻,脾虚重脾胃功能虚弱。

寒湿困脾:多因过食生冷、居处潮湿等致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患者常见脘腹胀满,腹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且饮食偏生冷的人群,易出现寒湿困脾,表现为身体沉重、大便稀溏且黏腻不爽等。

湿热蕴脾:常由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脾胃所致。症状可见脘腹胀闷,纳呆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身目发黄,色泽鲜明,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比如,嗜食辛辣油腻食物的人群,较易出现湿热蕴脾,出现口苦、舌苔黄腻、大便黏腻等表现。

脾虚的症状

脾虚可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脾气虚: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导致。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食后胀甚,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一般长期饮食无规律、过度劳累的人群易出现脾气虚,像一些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且饮食不规律的上班族较易有此类表现。

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或肾阳不足,火不生土所致。症状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清稀,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体质虚弱、年老体衰且素有畏寒怕冷表现的人群,更易出现脾阳虚,例如一些老年人群,本身阳气渐弱,若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易出现脾阳虚的相关症状。

脾虚气陷: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清阳不升,气陷不收。常见症状有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等。长期慢性腹泻、有脏器脱垂倾向的人群,需警惕脾虚气陷,比如一些患有慢性肠炎且有子宫脱垂等情况的患者可能出现此类表现。

脾不统血:多由久病脾虚,统血无权所致。可见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等。有慢性出血倾向且伴有脾虚表现的人群,要考虑脾不统血,例如长期有牙龈出血且伴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脾虚症状的患者可能符合此证型表现。

脾湿与脾虚症状的区别要点

病因方面:脾湿多与外湿侵袭(如环境潮湿)或饮食偏嗜生冷、肥甘厚味生湿有关;脾虚主要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等导致脾气虚进而发展相关。

湿象表现:脾湿有明显的湿邪表现,如寒湿困脾的白腻苔、肢体困重,湿热蕴脾的黄腻苔、身热不扬等;而脾虚主要以脾虚的功能减退表现为主,虽部分脾虚证型可能有一定湿象,但相对脾湿来说湿象不是最突出的核心表现。

病机侧重:脾湿侧重湿邪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虚侧重脾胃自身功能的虚弱,包括气虚、阳虚等不同程度的虚损。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气虚
气虚是中医上的病证,是因为人体元气不足从而引起的一种证候,包括多种类型。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脾虚型便秘怎么办?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脾虚型便秘治疗以健脾理气,降腑通便为原则,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当归、柴胡、升麻、炙甘草)加枳壳、火麻仁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健脾升阳降浊,加枳壳、火麻仁,加强降气和润肠通便的功效。也可以用理中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和四磨汤(人参、槟榔、沉香、乌药)治疗,以理中汤健脾益气,四
脾虚艾灸什么部位?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脾虚艾灸关元,中脘,足三里,大椎穴,胃俞,脾俞,艾灸上述穴位可以补脾益气,疏通经络。经过艾灸治疗后,不要立刻出门,三小时内不要洗澡,防止寒气侵入,多吃蔬菜水果,禁食生冷油腻,坚持每天锻炼,保持良好心态,可以加强按摩疗效,使机体更快更好的恢复。
脾虚的表现和症状?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脾虚者因消化不良,可表现出食欲不振,腹痛,纳呆,大便稀溏,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统症状,且食入生冷食物后更易发生腹泻。此外,病人还可表现出全身乏力、身体消瘦、嗜睡、四肢麻木、全身浮肿、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表现。女病人也可有月经不调现象。一般而言,暴饮暴食、饮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此外,部分病人长
脾虚有湿的症状是什么?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脾虚有湿的症状,主要包括食欲不佳,大便泄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喜喝热饮,口粘不渴,舌苔厚腻,身体浮肿,肢体困倦等表现。脾虚有湿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够运化水湿而产生的病症。是因为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而造成的。表现出脾虚有湿的症状时,应当及时的进行补气健脾的调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来达
脾虚湿热与寒湿的区别?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脾虚湿热和寒湿的区别有很多,如果脾胃寒湿,会表现出腹泻,甚至大便、腹痛、肠鸣,伴随寒热、鼻塞、头痛、肢体疼痛,大多是由吃过多的冷食、生食或外感寒湿邪导致的。可使用藿香正气散。脾虚湿热会出表现出腹泻、腹泻急、粪黄褐色、恶臭、肛门灼热、热渴,其中大多数是由湿热邪造成的,可用葛根芩连丸。
脾虚可以治疗好吗?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脾虚是可以治好的,对于脾虚的调理,一方面可以经过针灸,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艾灸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位。口服一些健脾运湿助消化的药物,比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多注意休息和轻营养饮食,不要熬夜、不要吃辛辣、肥美和丰富的食物。
男士脾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中医认为脾虚的表现主要有食少,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等,一般是由于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比如日常喜欢吃生冷的食物,因此损伤脾胃,或者爱吃肥甘厚味的食物,有碍脾胃的运化。所以,我们建议脾虚病人平时能吃一些养胃健脾的食物,比如山药,小米粥等。
脾虚便秘症状是什么?
陈隆典 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三甲
在临床上,脾虚便秘的症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脾虚便秘的病人,会表现出大便异常,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第二脾虚的病人,在表现出便秘的同时,也会表现出脾虚和消化不良的情况。脾虚便秘的病人表现出以上症状应积极的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以补脾气为主。如果病人表现出以上症状,建议病人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结合自身
脾虚吃什么水果?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脾虚病人能吃以下水果:苹果、木瓜、山楂、橘子、香蕉、柚子、荔枝、桃子等,这类水果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脾虚病人多吃以上水果有助于改善症状。此外,脾虚的病人还可以多吃红枣、山药、茯苓等来调理脾胃。
脾虚湿气重会长斑吗?
张萌萌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三甲
中医认为长斑是由于体内有瘀阻,若是脾胃虚导致体内湿气重,长期的话,会影响全身的代谢功能,因此表现出废物停留在体内淤阻经络,表现出长斑现象。建议病人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薏仁等,平时还要适当增强户外运动。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舌体胖大有齿痕是脾虚
丁旭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三甲
多数情况下舌体胖大有齿痕是指脾虚或者气虚的表现,但是也不能单凭这一条就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用健脾补气的方法,因为在治疗用药的时候要综合判断到底是实证多一些,还是虚证多一些。比如湿疹皮炎的患者,如果现在正处于急性期,局部红肿、渗出、瘙痒,即使有舌体胖大、齿痕、脾虚,但是可能还是要以清热除湿为主,如果过早用一些补药,患者可能会上火,加重病情,所
宝宝咳嗽痰多是脾虚
尹丹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孩子在咳嗽的时候通常会伴有咳痰,从中医来讲,痰和脾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有代谢水液的功能,当脾的功能失调的时候,水液代谢受到影响,水液就可以聚湿成痰。有了痰以后,肺功能不足,速降、升发的功能不好的时候,痰才可以上到肺,叫肺储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当脾的功能和肺的功能都受到影响的时候,孩子才可以表现出来咳嗽咳痰。从这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脾虚湿气重可从日常饮食、情绪,以及中医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理。首先,饮食调理,脾虚湿气重和日常饮食有关系,大家可以在饮食方面多吃具有健脾祛除作用食物,像西瓜、苦瓜、山药、扁豆、丝瓜、冬瓜,以及荷叶等,经常食用,可以改善脾虚湿气重情况。另外可以从情志调理,中医认为,脾虚是由于平时忧思过度、精神压力过大,伤到脾以后造成的,而且长时间从事脑力
女性脾虚湿气重吃什么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女性脾虚湿气重要需服用具有健脾燥湿的药物。脾虚湿气的特点是患者易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白带量多等情况。因此,建议患者遵医嘱服用健脾燥湿药物改善,常用药物有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或者藿香正气软胶囊;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寒凉的食物。
宝宝脾虚怎么调理食补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宝宝脾虚可以用山药、茯苓、焦麦芽一起来煮给宝宝冲水喝或者是打成粉末给宝宝喂食,山药有健脾补肾作用,焦麦芽有健脾助消化作用,里边茯苓有健脾燥湿作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给宝宝吃容易伤胃一些寒凉食物,有助于宝宝补脾调理。
有齿痕是脾虚还是湿重
王燕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有齿痕是脾虚的表现,患者多同时伴有周身乏力、气短懒言、腹胀、大便溏泄的情况。脾虚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健脾养胃的药物,如人参、党参、茯苓、白术,也可以服用中成药,如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建议患者谨遵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