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方面长期饥饱失常、不规律会损伤脾胃;情志上长期情绪波动,如焦虑等会影响脾胃运化;劳逸上过度劳累或安逸都会使脾胃功能受影响;体质上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衰易致脾虚;疾病方面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等会影响脾胃功能,最终引发脾虚。
饮食不规律:现代社会很多人饮食没有固定的时间和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者三餐时间随意变动。胃的消化有一定的节律性,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破坏这种节律,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研究表明,饮食不规律会使胃黏膜的修复和更新受到影响,进而波及脾胃的整体功能,引发脾虚。
情志因素
长期情绪波动: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而肝主疏泄,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中医理论中提到“思伤脾”,当人长时间思虑过度时,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一些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琐事繁多的人群,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容易出现脾虚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等。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长期的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等,从而引发脾虚。
劳逸因素
过度劳累: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过度和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影响脾胃对营养物质的运化;脑力劳动过度则会耗伤心脾之气,导致心脾两虚,进而影响脾胃功能。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长时间劳累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身体疲倦等脾虚表现;长期高强度用脑的人群,如学生、科研工作者等,也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从生理机制来看,过度劳累会使身体的能量消耗过多,脾胃需要调动更多的能量来恢复,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引发脾虚。
过度安逸:缺乏适当的运动,会使人体的气血运行不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减弱。中医认为“久卧伤气”,长期卧床或缺乏运动的人,脾胃之气得不到激发,容易出现脾虚。例如一些老年人因身体原因长期卧床,活动量极少,就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肢体倦怠等脾虚症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缺乏运动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引发脾虚。
体质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有些人天生脾胃功能较弱,这与先天的体质有关。比如父母体质较弱,遗传给子女的脾胃功能基础就相对较差。从中医角度讲,先天禀赋不足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先天就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脾虚。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遗传因素导致的胃肠道结构或功能的先天性差异有关,使得这类人群更容易发生脾虚。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脾胃功能也不例外。老年人的脾胃之气渐弱,运化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脾虚的情况。例如老年人常出现的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交替等症状,多与脾虚有关。从生理变化来看,老年人的胃肠黏膜逐渐萎缩,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这些都导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从而引发脾虚。
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肠炎、糖尿病等,会影响脾胃的功能。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慢性肠炎患者,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脾胃虚弱;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脾虚表现。从病理机制分析,慢性疾病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长期下来就会引起脾虚。



